Pola集团博物馆收藏的雷诺阿作品《做头发》(1888)
朱洁树编译
在艺博会或者拍卖场,你可以在一英里之外就认出他们。他们的穿着有些过于时髦,他们与客户冷静交谈,总是缺少真正的热情。言谈举止显露出他们的聪明,但不会有特别惊人之处。他们富有经验,可以滔滔不绝。他们的生涩的对话者往往试图记下他们口中吐出的每一个字。他们的谈话常常以突然而确定的语气结束:“我们买下了。你们收信用卡么?”
他们是新一代的艺术顾问,或许也是当代艺术这出热闹的肥皂剧中最重要的角色之一。他们的雇主是谁?公司和企业买家——过去30年间,它们已经与艺术市场密不可分了。
Pola集团博物馆收藏的马奈作品《长椅上的女子》(1879)
伦敦邦翰斯拍卖行于1月13日至24日举办主题为“企业收藏”的展览,一本新书《全球企业艺术项目颂歌》也同时推出。该书由彼得·哈里斯和雪莉·贺沃斯合著,梳理了艺术市场和大企业之间的共生关系。
展览作品来自法国汇丰银行、挪威国家石油公司、德国意昂集团、英国高伟绅律师事务所等,参展艺术家包括崔西·艾敏、奥托·迪克斯、理查德·汉密尔顿和科妮莉亚·帕克等。
图书和展览揭示了自文艺复兴以来企业收藏的深度和广度。1472年,新建立的意大利锡耶纳牧山银行希望装饰自己的墙壁,他们委托艺术家本温努托·迪·乔万尼创作了壁画《怜悯圣母》,这也被视为世界上第一件企业收藏艺术品。而今,该银行已拥有27600件艺术品。
“在这样一家银行开设户头,感觉既有品,又安心。”《金融时报》撰稿人彼得·阿斯本相信这一故事为银行增色不少,“艺术赋予企业一种光泽。金融公司也许是一个野蛮无情的沙场,艺术则是人类对于未知的想象结晶。将金钱和艺术并置,人类的需求似乎得到了圆满。”
除了那些古老、高贵的大师杰作,当代艺术作品也颇受企业的欢迎。书中涉及300家企业,其中半数只做当代艺术收藏,仅有10%的企业不做当代艺术收藏。阿斯本认为这种做法的逻辑也很容易厘清:当代艺术近年来价格上升迅猛,尽管绝大部分企业收藏者都会一再表示他们并不在意艺术品的投资价值,不过他们定然不会拒绝以打折价买下奇怪的小装饰品然后看着它们的价值日日增长。与此同时,购买最流行的艺术品也表明企业主导者对于未来的远见卓识,对于文化脉搏有清晰判断。
书籍作者之一哈里斯长期以来都在倡导企业收藏的益处:“公司会因此得益,这是一个很好的公关活动。艺术家会因此得益,他收获了更多观众。”公司收藏艺术品有充足理由,而今人们普遍相信,它能提高企业形象,为员工创建良好的工作环境,有助于建立品牌文化,促进人际交往。
日本企业似乎特别愿意让自己的收藏品被更多人看到。在东京新宿摩天大楼区一栋陡峭的山形办公楼的42楼,参观者可以看到诸多世界名作,包括凡·高的向日葵,还有高更、塞尚等大师作品。在90分钟路程以外的箱根,还有莫奈、雷诺阿、夏加尔和毕加索。对于法国野兽派画家乔治·鲁阿尔感兴趣的人可以看一看松下集团的汐留博物馆,这里收藏有230幅他的作品,而资生堂画廊收藏有大量日本当代艺术。除此以外,还有日本财产保险公司的博物馆、Pola集团博物馆等。
英国的例子是弗莱明-韦弗德艺术基金会,该基金会由弗莱明银行创立,2000年出售给美国大通银行。基金会收藏有800件苏格兰艺术品,周二至周六免费开放。
哈里斯相信从一个企业的收藏可以看出企业的内涵:“企业形象如何,看看墙上就知道了。”有时候,还得看看地板。瑞士百达银行在一层办公室地板上铺设了大量色彩艳丽的玻璃纤维蘑菇,这是艺术家西尔维·弗勒里的作品。
很多企业的收藏品并不向公众开放,但一些企业正逐渐提供虚拟游览的机会,例如丹麦的盛宝银行,它们在总部大厅里有一件北欧艺术家艾墨格林和德拉格塞特的雕塑,是一个小男孩正欲从跳台上跳落。
哈里斯相信,如果将企业所拥有的顶尖艺术品汇聚一堂,将形成一个颇具规模的大型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