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巴丹吉林沙漠深处发现的陶片。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汉唐时期考古、历史、文物、美术教学与研究。
48岁的范荣南,黑黑的脸庞,个子不高。出发前在城里时,记得他穿着一件米色休闲西装,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此刻站在沙漠中,他穿着红色冲锋衣,像一座山,潇洒英武,比时下的影视明星还帅气。他随身不离两件“武器”:一是摄像机;二是照相机。
自治区博物院的塔拉院长当然是考察队中的老大。进入沙漠后,以当地博物馆馆长身份出征的范荣南不仅是老塔的副手,还被任命为执行领队官。他是当地文物工作的最高统治者,出生、成长在这片土地上,“地头蛇”取代“强龙”理所当然。
这个老范是我少见的基层文物考古干部,十分敬业,我注意到他的笔记本、表格随时拿出来记录。摄像机、照相机噼里啪啦,还在嘟嘟囔囔地录音。我曾问他的感想,他说:即便是当地人,也从未走过这次的考察路线,难得的机遇,要尽量了解管辖范围内的古代遗迹分布,取回资料。
考察队穿梭于沙海之中,只在找到湖泊、干坑时才会停下,这样的地形都是低洼地。很简单,如果古代曾有人生息繁衍,一定会在这里落脚,那么不可能不留下任何遗存。
我们的考察收获颇大,几乎每个湖泊、干坑处都采集到很多陶片和碎石器,这是我事先没想到的。尽管看上去都是些破陶片,可业内人能懂。钱锺书说过,“大抵学问是荒江野老屋中二三素心人商量培养之事,朝市之显学必成俗学。”这话不错,不过还是能够把学问的大概意思告诉给普通人的。
这些破陶片如何重要?这么说吧,北京城里吃顿龙虾上千元不算宰人,可在西沙群岛一只龙虾也就换一盒火柴。陶片虽破,出现在这里非同一般,从年代上说属于新石器时期,文化特征类似马家窑文化。
什么叫马家窑文化?那是1924年瑞典考古学家安特生在甘肃临洮马家窑村发现的一处远古文化遗址,距今5000多年。遗址最引人注目的是出土了彩陶,特点是以黑、红二彩相间绘制花纹。在中国所发现的所有彩陶文化中,马家窑文化彩陶比例最高,艺术风格绚丽典雅,登峰造极。因此,有人说马家窑文化彩陶神奇辉煌的艺术魅力震撼着人的心灵,有人说马家窑文化的彩陶是华夏文明晨曦中最绚丽的霞光……
内蒙巴丹吉林沙漠深处有马家窑类型的文化(暂且这么说)?太神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