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剧院门前的毛泽东雕像
武汉剧院广场上,一尊毛主席雕像巍然矗立。1968年,这尊雕像落成于此,成为武汉的地标之一。
上世纪60年代,毛主席造像热,伟人雕塑涌现江城。在留存下来为数不多的伟人雕像中,数武汉剧院这座最为武汉人熟知。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当时,与武汉剧院毛主席雕像一模一样的雕像还有两座,而现在已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
近日,记者联系上已定居北京多年的该雕像主创者、著名雕塑家詹定国先生,通过对他的电话采访,我们听到了这座雕像鲜为人知的故事。
武汉剧院毛主席雕像 主创:詹定国 创作时间:1968年3月 落成时间:1968年夏
一个定型大样翻制出三尊水泥像
詹定国今年73岁,武汉人,曾任武汉市园林雕塑院院长。黄鹤楼边吕洞宾像、詹天佑纪念馆詹天佑像、武柴厂区格里希雕像、蕲春李时珍像等都出自他手。
1964年,詹定国刚从湖艺美术系(湖北美术学院前身)毕业,加入上海一个民间创作团体,潜心创作毛主席雕像。几年后,他技艺日渐成熟。
“文革”初期,伟人雕像需求旺盛,一些企业纷纷将“毛主席”请进厂区。1968年3月,武汉制药厂负责人从上海请回詹定国,让他为该厂完成一尊毛主席雕像。
“当时就是一股激情,有需要就做,没想拿一分钱报酬”。20来岁的詹定国和同为雕塑家的搭档李郁生、叶加禾一同创作,历时3个月,从泥塑小稿到完成定型大样。之后,詹定国回了上海,除了微薄的生活补贴,没有拿任何报酬。
詹定国回忆,1968年夏天,定型大样被工人翻制了三尊水泥像,安放在武汉制药厂、武汉制氨厂、武汉剧院。如今,唯有武汉剧院这尊留存完好。
灵感来自《大海航行靠舵手》
据詹定国介绍,那尊雕塑造型采用了当时的流行样式,灵感来自革命歌曲《大海航行靠舵手》。伟人站立笔直,将右手抬起作招手状,喻意领袖引领千军万马,乘风破浪,带领人民向前进。
在塑造形体上,詹定国尽可能精准。他参考多张毛泽东不同角度的照片,经过多次不同角度灯光照射观察,校准形体。另外,他突出了毛泽东面部表情的亲和性,让神态更显和蔼。
武汉剧院毛主席雕像高近6米,制作这样一个庞大体量的作品,无疑是个大工程。詹定国回忆:武汉制药厂发动全厂职工挖泥,运到该厂会议礼堂用于创作,“光泥巴就装了两卡车”。
在大样完成的最后一天,王福臻、张一波、汪良田等湖北老一辈雕塑家来到创作现场,和詹定国等人一起,对雕像进行了最后微调。
这么大的雕塑如何运输?詹定国揭秘:其实并不需要转运。作品模型沿横截面制成若干组件,运送到安装地点拼装,再浇灌水泥成型。
遗憾没用大理石
时至今日,对于这次的创作,詹定国还有一点遗憾。“如果当时选用硬质材料,比如大理石就好了,这样就可以永久存传。”詹定国说,由于当时经济条件有限,那座雕塑用的是白水泥。这种材质本身有缺陷,容易开裂。
詹定国说,上世纪70年代初,毛泽东指示不再大规模修建其个人雕塑。于是,伟人造像热渐淡下去。从那时至今,除了少数一些主题性创作,詹定国再没有创作毛主席雕像。他说:“这些雕塑成了一个时代的印证,一种纯真情感的记录,不可复制。”
对于留存在城市的那些老雕塑,詹定国说:“希望这些雕塑能留存得久远一些。当然,应该是那些经典的、高水准的,它们能经得起历史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