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要闻 > 艺术与商业化:敌视的天生合作者

艺术与商业化:敌视的天生合作者

2014-04-07 13:54 文章来源:收藏快报  作者:rd,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2014年3月14日,国务院发布《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3月17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贸易的意见》,从这些报告的内容上看,政府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意识到文化产业和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的地位和影响力的关系。同时也暴露一个核心矛盾:我们拿“什么”去加快对外文化贸易?直到今天,政府的目光所及,更多的仍然是和劳动力相关的工艺品……

中国文化艺术界对金融资本有一种“天性”的排斥和拒绝。甚至,有些艺术家对一些普通的商业行为,都会表现得极端仇视。实际上,在当前的市场结构中,“要不要商业化”已经不构成问题,真正要面对的是“我们如何商业化”?

在过去几百年中,传统艺术市场有一个稳定而成熟的运行机制:艺术家、画廊、拍卖行、经纪人、评论家、策展人、艺术中心、美术馆和艺术媒体,其中的艺术家、评论家、艺术中心、美术馆、学术媒体都以拒绝商业为荣,他们把商业视为对艺术(学术)的腐蚀。中国的艺术从业者,多年来的一个梦想就是,渴望建立一套所谓的西方学术赞助机制:有一个或多个艺术基金会,能无偿地支持艺术项目而不干涉艺术发展。赞助人只需要把钱捐出来就可以走了!甚至,他们都不应该再多问一句。因为艺术家坚信,赞助人只是商人,他们没有文化又不懂艺术,而文化和艺术既崇高又神圣,同时又是社会不可或缺的,所以商人支持文化和艺术是必须的而且是应该的。

然而,直到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我们无奈的发现,这种西方已经成长百年的文化赞助机制,在中国很难落地。甚至,在中国现实社会中,一些特殊的、违背西方文化运行机制的做法得以在中国野蛮生长,逼迫我们不得不重视和反思这些现象。

假设一件艺术品仅作为欣赏之用而不具备任何投资价值,那么这件艺术品将如何被消费?通过今天高超的复制技术,我们几乎可以用很低廉的价格拥有一件和原作非常接近的复制品。从纯粹的感官愉悦的欣赏角度,我们似乎没有更多理由为这样一件“消费品”付出更多的价格。简单的说,如果艺术品失去投资价值,我们只要用很便宜的价格,就可以获得感官的愉悦,虽然它可能来自复制品,但已经足够。

 

 

这意味着艺术品的欣赏性(感官的愉悦)和投资性可以分离。既然如此,我们就可以通过对艺术品的物权(权证)进行金融化的投资,只要艺术品权证的金融化产品设计,符合金融产品的设计原理,就是可行的。

认识到文化艺术品的价值构成,可以被合理拆分成多个部分,文化艺术行业就有可能被产业化,就有可能形成产业链。

于是,传统的文化艺术行业的价值链被分成三个部分:资源资本化、产权资本化、产品预期效益资本化。

显然,这里的资本不仅仅是局限在资金本身,只有同时发挥四种资本的综合力量,才能形成倍速发展,同时造就巨型规模。

由于文化艺术的价值链被合理拆分成多个部分,在不同时期就会形成不同的投资热点和重点,比如版权内容投资、设计制造投资、社区营造投资等多个方面。只有形成多样化的资金来源和成熟的投融资体系,才能产生推动文化艺术产业的巨大动力,比如风险投资、股权融资、债券融资和社会捐赠等。

有报告预计,从2013年到2017年的5年间,全球文化艺术产业的市场规模将以5.7%平均速度增长,至2017年全球文化艺术产业的规模将达到2.863万亿美元。

如今,我们身处一个急剧变革的时代,所有关于文化艺术的传统定义都将被改写,只有饱含激情去积极变革,才能不被时代所抛弃。

(徐子林)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