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本报早读水城09版以《一路向北,聊城小伙推土球徒步进京》为题,报道了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硕士研究生李知遥为完成毕业创作,推土球进京的故事。
尽管在路上遇到了无数的困难,此行也遭到了不少人的质疑,李知遥还是坚持走完了全部路程,并于23日上午11时许,用双手将直径一米多的土球滚进了中央美术学院,顺利地完成了自己的毕业创作。
趣事使馆区保安将他“赶走”
4月21日,李知遥和他的土球已经进入北京境内,距离终点中央美术学院只剩下最后两天半的路程。
“到了北京之后,交通比过往任何一天都要复杂,车辆很多、人也很多。”一路走下来,这时候土球的直径已近一米,过去的18天,李知遥都尽量选择土路多的路线,为的是方便推着土球前进,也避免土球出现破碎。
不过,北京境内土路较少,他只能选择在柏油路上行进。“人行道路面不平整,不好推进,我就在靠近马路牙子的柏油路上滚着球往前赶。”在推进的过程中,李知遥还需要时不时地回过头去望一望身后有没有机动车,保证安全。
一路上,李知遥大部分时间内都是弓着身子用双手推动土球前进,趁着等红绿灯的间隙,他可以休息一会儿。一路走过的这些地方,曾经每天都有平均20人问过他是干什么的,但是进入北京之后,基本上就不再有人询问了。
“这是个很有意思的事情。在北京,人们忙于生计,每天奔波,很少有人在乎你是在做什么,目的又是怎样,或许,他们就以为我是个送货的。”李知遥开起了玩笑。
这两天半的时间里,让李知遥印象深刻并感到有趣的事情发生在使馆区。4月22日,他推着土球走到使馆区附近,由于此前走的时间比较长,他感到有些疲惫,就在使馆区门口的马路边坐了下来。没有想到,他刚刚坐下,使馆保安就警惕地走上前来,催他赶快离开。
“他们盯着我的土球看了一会儿,并没有问我是干什么的,说我妨碍正常交通,并以各种理由催促我离开。”回想起这一段插曲,李知遥仍感到好笑。
计划土球将于“五一”展出
现在,李知遥把土球寄存到了一个朋友的工作室中,等待5月1日作品展出。“到时候,所有的毕业生都会一起展示自己的作品,供老师和同学观看。”对于作品展出的效果,李知遥并没抱太大期望,“他人是质疑也好,支持也罢,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我相信,到现在为止,仍然会有很大一部分人不理解我的行为。”
那么,对李知遥而言,究竟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我在乎的是这件事情对我的影响。出发之前我曾经说过,我希望通过这个作品突破自己,虽然到目前为止,我也说不好到底有没有突破自己,但是有一点毫无疑问,这件事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中一定会影响到我。”
距离展出还有几天的时间,李知遥已经完成了作品阐述的草稿,这些天他正忙着整理一路上拍到的图片和视频。
“图片有400张左右,视频近30G,工作量还是不小的。”李知遥说,毕业之后该何去何从自己还没有认真考虑,结束手头上的工作,顺利完成硕士研究生毕业答辩是目前最重要的事情。
评价老师同窗都说他“黑了”
4月3日上午9点,李知遥从家乡——聊城经济开发区的一处农田里出发,4月23日上午11点,他推着自己的“作品”踏入此行的终点——中央美术学院。
李知遥得到了导师、同窗和家人的支持,他们或通过电话,或借助网络,声援他,给他打气,鼓励他最终走完全程,完成创作。
顺利到达学校后,李知遥首先拨通了家人的电话。听到儿子安然无恙,父母感到很欣慰,悬着的一颗心也放了下来。而好久不见的同学见到李知遥的反应竟然都是“黑了”,“连门岗和宿舍阿姨也这么说,不少同学也说我瘦了不少。”李知遥说。
4月22日,导师吕胜中再次更新了自己的博客——“这么快就进北京了,不免有些担心……事到如今,不能指手画脚,全看造化了。”不过,吕胜中并没有提及他究竟在担心什么。
“吕老师始终建议我把土球滚得应该再大一点。”李知遥说。
导师吕胜中认为,土球最终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效果,大一点会更有冲击力。“起码应该比人高”——这是吕胜中在博客中的原话。“球体的推进力不需要很大,据说可超过人的体重15倍以上,你也可考虑在后几天逐渐增大。另外,最好徒手推,不赞同使用工具。难度是一定会有的,没有难度怎样体现城市化进程的艰难性?”吕胜中不断给弟子一些建议。
“在这么多天的行进过程中,既要保证球体不出现破碎,还要在计划时间之内到达目的地,我不得不取一个折中的方案,最后的土球就没有老师想象中那么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