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捷已经记不清,自己收藏的第一本欧洲老书叫什么名字了。每次去国外,旧书集市是他必去的地方。“一买就是一大堆,早就忘了哪一本是第一个入藏的。”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这位雅昌文化集团董事长说。
收藏外国老书10年来,万捷已经拥有1000册外国古代书籍。其中的一部分被集结成为“万捷西洋典籍收藏展”在雅昌(上海)艺术中心展出。展览面积不大,展出的书籍也不多,仅有约20册,古味洋溢,与在另一展厅的“书籍设计十人展”大异其趣。
万捷收藏的绝大部分为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中期的欧洲老书,这一时期的西方书籍制作在书籍制作史上有着重要意义。20世纪初的西方装帧术也改变了中国持续千年的传统书籍制作,这一时期的西方书籍对于中国的书籍制作工艺而言,带着源头的意味。
万捷有一本书是在巴黎肉菜市场买的。这个市场平时卖肉,星期六、星期天卖书。这本书出版于1886年,是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的书籍。卖书的老头近十年来开始收这些书,他们几乎全是艺术类的。“老头原本要价1500欧元,因为全是用钢板印刷,非常难得。后来还价到700欧元。”万捷说。
万捷收的书大都是艺术类的,内容、工艺、材料都很有特色。“可以供我们在设计和制作上借鉴。”他觉得,将来的书在价格上不会特别敏感,尤其是艺术书籍本来就是奢侈品。万捷曾经在瑞士参观过一家印刷工厂,厂房的每个窗户都是BB字母的形状,窗外就是牧场,很漂亮。“可见,书籍设计的流程中,匠心无处不在。”他说。
这批收藏对于万捷来说有两重意义: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喜好,也是为了工作。他常常会观察一本书的装帧工艺、印刷水平,然后将新的发现融入到工作中。
展品中有一本名为《人类的居所》的书籍,其封面纹样特殊,色泽有如不同颜色的油漆搅在一起相互纠缠,却没有完全融合。这让从事印刷多年的万捷有些摸不到头脑:这究竟是怎么做出来的?这个问题在他心中盘桓很久。直至去年,到了土耳其,万捷才意外发现,这门技术在欧洲已经存在800年。“这叫湿拓法。用水和海藻汁混在一起制成一种糊状的东西,然后再压出来的。”破解了一个未知难题后,土耳其工匠也被他带到了中国,在自己的旧书工坊中工作。万捷购买了器材和材料,招募了一批搞装帧设计人员,在这间工坊中以古法制作“旧书”。
万捷的生活与书籍不可分离。1993年,中国艺术品市场初兴,雅昌凭印刷拍卖图录起家,成为印刷行业的标杆企业。这几年,雅昌的业务正在艺术产业全面开花,从网站到展览策划颇为齐备。
电子阅读的普及,让万捷对书内涵的界定也有所改变。在他眼中,书早已经不是单纯的传播知识的载体,他希望制作的是具有收藏价值、审美趣味的书籍。“书的形态已经发生变化了,过去,它就是精神上的、文字的东西。但现在它也可以是艺术品,只要有好的工匠、好的材料以及艺术家、工艺师的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