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趣闻 > (图)主旋律尽显艺术范

(图)主旋律尽显艺术范

2014-05-14 09:11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北京)  作者:rd,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一个名字、两个男人、40年的命运跌宕……寥寥数语,道尽两个藏族男人纠葛的一生,也概括出影片《西藏天空》的主线。

经过5年精打细磨,由上海电影集团出品的电影《西藏天空》于4月15日在上海上映。本片借鉴美国文艺电影成熟的发行策略,先在一地上映、打造口碑、多城接力,最后陆续在全国范围内上映。

 

 



两个男人的恩怨

在作家叶辛看来,这几年,像《西藏天空》这样的西藏题材的影视作品,“即使从世界范围来看,也是比较少的”。

《西藏天空》以两位西藏青年—农奴制中最下层的朗生(家奴)普布与旧西藏世袭贵族少爷丹增40年的命运跌宕、恩怨情仇为线索,再现了西藏现代史上最激荡风云、最沧桑巨变的一段历史。饱满的热情和现实主义的笔触,描绘出西藏和平解放的历史进程中人们的困惑与坚守。

导演傅东育这样描述影片的创作理念:“我们想还原并表达在历史突变的时代里,人的情感的变化、升华和美丽。”

这是一部真实再现的主旋律影片。故事自上世纪40年代中期西藏和平解放前开始,一直递进到上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没有回避西藏解放、叛乱、“文革”这样的重大历史事件。《西藏天空》用真实、细腻、客观的艺术手法,生动地反映出高原绮丽的自然民俗和西藏半个世纪以来所发生的深刻变化。

藏族作家、编剧阿来表示,“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努力表达这样一个主题:西藏的解放最终是所有人的解放,而不是一部分人的解放。如果说,农奴的解放是在物质层面和人的基本权利方面。那么,对所有愿意拥抱新时代的人来说,无论出身贵贱,最大的解放是内心意识的解放。”

 

 



藏族自己的电影

《西藏天空》在沪试映时,文艺评论家毛时安感慨,编剧阿来在这部影片当中,使用了能被世界接受的眼光、胸襟和艺术构思—少爷丹增和农奴普布两人,一个失去了真实的姓名,一个被人代替失去了自我。两个人在历史中不断磨合,纠结、痛苦地在漫长人生中寻找失落的自我。

多年后,历经沧桑的丹增与普布两人再度并肩而坐,曾经的恩怨随风而逝,所有的执念转眼成空,唯有面前烟波浩渺的圣湖和巍峨圣洁的雪山亘古不变。


为保证向观众呈现一个原汁原味的西藏,《西藏天空》采用全藏语、全藏地实景拍摄。一年多时间里,剧组足迹遍布阿里、纳木错、林芝、拉萨等地。该片有一半的剧组工作人员都是藏族人,藏族演员的比例更是达到了95%,是一部真正藏族人自己的电影。

为挑选主演,剧组几乎遍寻了藏区,前后看过1万多人,最终敲定的几位主演都来自西藏话剧团。有意思的是,西藏话剧团与上海渊源深厚,几乎所有演员、编导都出自上海戏剧学院西藏班。而全片直接采用全藏语对白,这在我国电影史上还是首次。

目前,《西藏天空》一片已荣获了2013年第15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少数民族题材影片奖”,饰演丹增的阿旺仁青荣获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新人奖”。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