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要闻 > 陈晓峰:“艺术北京”为什么与财富阶层擦肩而过

陈晓峰:“艺术北京”为什么与财富阶层擦肩而过

2014-05-16 10:00 文章来源:东方早报  作者:rd,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艺术北京”博览会应该是一场以北京为艺术话语权力中心的艺术财富盛宴,但是事实上中国那些以互联网观念为区分的新旧意识形态明显的企业家都没有“预约”这个镶嵌着艺术文化经济消费风向标的平台,从这点上看艺术北京的营销情境还是有问题的。甚至在制造城市狂欢的属性上看,还不如同档期的迷笛和草莓音乐节。从2006年孵化至今的“艺术北京”品牌噱头还不如中国一场富豪式相亲。马云、王健林、马化腾、许家印等一干豪气冲天的牛逼时代企业家都没有来。当然更别指望柳传志这些代表传统思维形态的老企业家会来,他们宁愿去种“柳桃”,服务于投资家们的经济属性。任志强、潘石屹也不会来,他们认为卖房子就是艺术行为。艺术表达生活方式和人性状态的独特价值与内容张力被心怀鬼胎的地产商匆匆省略了。

“艺术北京”本质上就是一场艺术贸易经济促进会。画廊的首要目标就是公关目标对象,然后卖作品,而真正的隐性财富阶层又在当代艺术这一块,打不开互动的思维,于是艺博会就遭遇到了中国式的瓶颈。以前世界上最好的画廊之一高古轩画廊兴奋地从大洋彼岸赶来赴约,但是败兴而归。连知名度最高的画廊在中国市场都主动“甘拜下风”,那么对于个体化经营的画廊要连接最好的买家资源更是难上加难,因此更需要艺术北京这样一个本土化的博览会,让那些隐性的收藏家浮出水面。

艺术北京更有价值的指标在于,如何体现艺术与社会财富之间的互动关系。当下的社会转型方式,需要开辟一条艺术文化消费的想象力地带。艺术北京的各大画廊和艺术机构都在以各自生意的角度塑造一种可真实投资与转化的艺术财富的新存在。画廊都以逼格的姿态出现,把自己认为高大上的艺术家推出来,从而转化为艺术的GDP。问题是这样一种标榜的艺术财富盛宴,并没有把整个社会的财富阶层收藏当代艺术的热情和通道紧密地连接起来。更多的土豪们跑去国际车展秀财力和车模互动;更没有把新型中产阶层的生活方式标签打上“艺术北京”的符号。当然需要反过来思考,艺术北京的竞争力何在?画廊选择艺术家及其作品是关键。一些画廊的作品完全没有新意,甚至大面积存在没有明显的差异性,那么让买家愿意花掉不菲的一笔钱来收藏这些作品,则是很难奢望。

好作品是什么,好作品在哪里,画廊与画廊之间的差异性在哪里等等,这些都是决定购买力的关键细节。如何让艺术领域之外的非专业人群能够无压力地接收到这些信息,我想是艺术连接这些群体的重中之重的信息。所有前来参展的画廊都不是吃素的。它们需要借助这个最具有艺术人气的中介平台找到与画廊气质匹配的潜在顾客群。问题是画廊的内容并没有做到唯一性和不可替代。在我看来很多画廊在选择艺术家作品这一块还是欠缺功力,缺少个性化的作品。此外在推广自身画廊这一块都过于低调和平淡。大多数画廊在艺术北京的行销方式都是显得极为传统的联通电信式的客服,并没有新鲜和刺激的方式。中国的画廊专业化服务和行销的功力真的有待加强。 

一路平稳走过来的艺术北京更需要新的连接方式。“艺术北京”连接了画廊,连接了圈内,但是连接圈外的资源和想象力空间仍然有待大幅度的提升。从交易的情形和结果来看,“艺术北京”并没有看到那些有品位强调文化身份属性的中产阶层的那股热情。我一直认为“艺术北京”不应只是为画廊所定制。而更多应该是更开放的,更强调文化身份属性的中国中产阶层所私人定制的艺术财富平台。只有这些更具有可能性的收藏群体在艺术北京成为“演员”,艺术北京才真正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文化连接中介地位,而画廊的角色更多的是体验经济的内容提供商和价值服务者。从300多家申请的候选画廊精挑细选出来的150家画廊的3000多件艺术作品,并没能足够地调动更广泛的社会消费群体的热情。如果艺术北京不是理想的接入口之一,那么当下标榜最热的艺术文化经济新时代的接入口又在哪里?

 

 

即便是今年极具创新的美藏会,恰恰也只是展示了中国本土收藏群体非常脆弱的一面。中国的“土豪姐姐”们都只会直奔纽约第五大道的LV包而去,也“为人生因艺术更加美好”的结缘场的“艺术北京”。和唐炬年龄相仿的中国大妈只会背整捆的现金买黄金如白菜而去,不会为下一代积蓄文化资本准备的“艺术北京”而来。中国当代艺术的知心收藏家如希克知会感慨在异国他乡的寂寞收藏之旅。收藏2000多件中国当代艺术作品的希克现在真是独孤求败的状态,即便赠卖给香港M+美术馆一部分作品,自己的收藏“货源”还是源源不断地冒出来,只因社会没有那么多的本土“希克”。

赵力的艺术品市场研究团队在第一时间分析数据显示,“艺术北京”大概成交了1000多件作品,每件均价在15万元,即便没有注水,那么总成交率也就大概在1.5亿元左右,也不过是大连万达集团收藏一张毕加索作品的钱数。中国大江南北还有无数个风云企业呢?他们都是收藏当代艺术的潜力客户,问题是谁来挖掘,挖掘的模式在哪里?无论如何,和文化经济成为最耀眼的时代大背景相比,收藏队伍微薄的艺术北京怎么看都有点寒碜。有一个问题的答案,大概是不言而喻的:为什么最能代表中国当代艺术力量的博览会,成交量远不如一些红木和家具为主题的博览会?

艺术北京还没有能力建立一个属于中国企业买手体系的通道,还不能用当代艺术自身的时代创造性内容和影响力,改变中国企业的传统文化关系和收藏方式。我的意见是,这样的一个以艺术创新内容为特点的艺博会,相匹配的正是中国新型的企业和财富阶层。江浙的财团在哪里?福建的财团在哪里?可以追问的是,参加艺术北京的富豪,可能还没有海天盛宴的多。

不知道是真是假,唯一令人安慰的信息是,80后的收藏家已经登场,可能这一代比他们父辈更懂得艺术文化才是真的值得拥有的生活方式和个性张扬所在。

“艺术北京”在艺术文化新经济时代,还需要完成的一个社会责任是:去传统财富消费的方式,着力改变当下社会极其追求物质,不愿意为艺术文化买单的一面。艺术北京需要培养的正是中国社会的“文化资本群体”,这才是“艺术北京”的未来之路。

在我看来,极具讽刺意味的是艺术北京反倒有望演变成中国社会追求艺术文化品位和精致生活的衍变地。这是一场关于艺术文化消费观念的“进化论”,深陷“舌尖上”的国人不知道有没有准备好接受的心态?

最后想说的是,董梦阳团队有必要学习一下小米的营销团队,要把参与的画廊当作你们的“产品”,如何为这些“画廊产品”提供新的营销路径,这次董团队的挑战也是未来艺术北京新的商业模式机会点。

(作者系艺术媒体人)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