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理论 > 徐文生:牡丹文化与绘画(图)

徐文生:牡丹文化与绘画(图)

2014-05-19 08:11 文章来源:美术报  作者:rd,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徐文生牡丹中国画

牡丹花艳而不俗,雍容华贵,百般妖娆,是人们非常喜爱的绘画题材之一。牡丹文化的起源,若自牡丹进入《诗经》起,距今有3000多年的历史。牡丹花种植开始于隋,而兴于唐,甲天下于宋。自古就有“国色天香”、“花中之王”的美誉。历代文人都毫不吝啬地用大量的笔墨来描绘牡丹——“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疑是洛川神女作,千娇万态破朝霞。”诗仙李白《清平调》也有“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的名句,牡丹与贵妃都如此美丽动人,使君王都直笑着看。李正封的“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第一次将牡丹比喻成“国色天香”。接着又有刘禹锡“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而皮日休更直接将牡丹称为百花之王——“落尽残红始吐芳,佳名唤作百花王。竞夸天下无双艳,独立人间第一香。”被誉为诗中有画的王维用拟人化的手法描绘出“百花之王”的“绿艳闲且静,红衣浅复深”,表现出牡丹气象万千的娇美色彩。

 

 

牡丹绘画同历代文人画梅兰竹菊比较,史上没有专攻,大都将它归类到花鸟画科。而历代画家都有表现牡丹的杰作。牡丹画在唐代才逐渐成为中国花鸟画中重要的花卉题材,由于当时国势隆盛,画牡丹者众多,当时边鸾画牡丹“花色红淡、邑雨疏风,光彩艳发”,“妙得生意,不失润泽”。牡丹在唐代人物画的进程中也同样得到了发展,在周肪的《簪花仕女》图中已经作为庭前观赏的植物,从仕女头上的簪花配饰到衣服上的图案,也无一不是牡丹及牡丹图案,人物的造型也有雍容之气。被称为“徐黄异体”的黄荃与徐熙同样也是画牡丹的高手。《宣和画谱》记载,黄荃所画牡丹用笔精致,不见墨色,以青色染成。而徐熙所画的牡丹则“以墨为主,殊草草,略施丹粉而已”。

写意牡丹画的样式应归功明末大画家徐渭。徐渭首开中国画意笔花卉先河,是中国画画坛的一朵奇葩,他的身世奇、性格奇、构思奇。因为画面多用泼墨,只用寥寥数笔勾勒连缀,用笔粗放简约,故称“减笔”。徐渭所画墨牡丹舍弃彩色只取墨色是一种刻意追求,按照他的情趣,以墨写形,足以传神。画面寥寥几笔,却显得洒脱自然。从画面笔墨来看,技法娴熟,用笔简洁轻松,墨色淡雅,有一股文人气息,高风亮节,又比文人画显得大气豪放。花瓣巧用留白和重墨色之间产生出花的层次,笔笔到位,笔笔精简,用笔线条灵动自如。徐渭画牡丹同样寄托了文人借物寓情的追求,绘画的意境和画中有诗恰恰是中国画的重要特质。在其题画诗里写到:“五十八年贫贱身,何曾妄念洛阳春?不然岂少胭脂在,富贵花将墨写神。”抒发了作者并非着意表现牡丹的美丽富贵,而是借泼墨牡丹喻示自己贫愁潦倒但耿介傲岸的身世个性。

画牡丹要先立意。李白《清平调》曰:“云想衣裳花想容, 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 会向瑶台月下逢。”将美人比作牡丹。“长袖善舞”原指中国古代的舞蹈,注重长袖飘飘,而戏剧表演中,看一个演员水平高不高,据说只要看他出场时长袖甩得怎么样就可以知道。娇媚动人的牡丹及舒展的枝叶,正如一个美人舒展长袖翩翩起舞。画牡丹要画出“娇媚”的花冠和“善舞”的姿态。

 

 

写意画的“写”包含书写之意,要写其情趣,写出画家内心深处的感受。而意的含义包含了画者在书写过程中的抒情畅神及审美,具有主观性。要求用精炼的笔墨赋予客观对象以丰富的联想与内涵,要求表现出造型的大关系及典型性,更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形质毕肖,则无气韵;彩色异具,则无笔法。明代徐渭有云:“不求形似求生韵,根据皆吾五指裁。”

对客体的观察和感悟是画好牡丹的基础。牡丹画由于个人审美及阅历不同而各异。传神、生动是中国绘画及牡丹画最重要的标准之一。人们的审美往往都投入了人的主观性联想,没有夸张就没有艺术。画牡丹同样融入了人的关怀和比拟。在整体的关照下,牡丹花冠、花叶及枝干,如同一个身姿妖娆的丽人,婀娜的仙子。对牡丹花气韵和整体气象的把握也恰恰是画好牡丹画的关键。从技法角度来看,历代大师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经验, 如骨法用笔、气韵生动、随类赋彩、经营位置、计白当黑、形神兼备等,章法上的主次、虚实、疏密、参差以及回、堵、伸、引、漏等处理。线要有长短变化,两线必须一纵一横, 不能平衡, 以及叶子阴阳相背及多少变化等等。在用笔上忌描,要采用撩、挑、勾、抹、扫、皴、擦、点、染、涂等。

总之,面对自然写生可以打破僵硬的概念化程式的样式。面向自然观察和写生,对客观对象的自然结构要进行观察和研究是画好牡丹花的关键,不可依据画谱闭门造车,要对客观对象有所感悟,才会有真情实感,所谓“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当代画家只有继承传统笔墨语言,在生活和实践中锤炼艺术语言,才能够画出具有时代感的艺术作品。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