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目前的当代艺术家作品拍卖数据,广州的当代艺术家作品市场基本集中在北京、上海等地,在广州甚少有交易,一方面说明广州当代艺术作品并非没有市场,只是本地成交少,或许因为这一原因,艺术家“北上”趋势也日益明显。华南师范大学教授皮道坚认为,这是明显的“墙内开花墙外香”。而国际当代艺术家谷文达则直言:“艺术家作品在北京的价格高一点,推广的的机会也多,艺术家肯定往外流。艺术机构要留住人,就要提供更好的条件。”
市场表现
拍卖成交“墙内开花墙外香”
广州当代艺术作品多在外地成交
据雅昌艺术网的拍卖数据显示,邓箭今、李邦耀作为广东具有代表性的当代艺术家,他们的作品的成交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从拍卖成交最高价的前十次来看,李邦耀作品只有两次在广州,其最高成交价作品《产品托拉斯》以115万元在北京匡时拍卖成交;而邓箭今的作品中仅有1次在广州成交,其个人最高成交价作品《天秤座》则是以132万元在北京诚轩拍卖成交。以水墨为主要创作媒材的“卡通一代”代表人物黄一瀚,作品成交情况则略有不同,除3个作品在外地成交,其余7个均在广州成交,最高成交价作品《春光》以138万元在广州皇玛拍卖成交;同样是“卡通一代”代表人物之一的江衡,其作品也仅有1次在广州成交,他的最高成交价作品《蝴蝶花·NO1》以94.3万元在北京传是拍卖成交。这似乎说明,广州的当代艺术作品并非没有市场,只是主要市场不在广州。
在近日举行的“今典·广东当代艺术中生代”展览中,黄海清是唯一来自广州“伍仙桥”艺术群体的年轻艺术家,他的作品从2007年开始受到上海,北京的藏家与和机构的关注。在上海的机构提出“有多少作品便收藏多少。”的同时,他却表示,在此之前,从未在广州参加过任何一个“商业性的艺术展览”。而另一位近年在当代艺术圈渐露头角的青年艺术家黄一山也表示,虽然在广州也零星地卖过作品,但大部分还是卖到北京或者上海。
华南师范大学教授皮道坚认为,这是广东较为明显的“墙内开花墙外香”的现象。
著名艺术批评家贾方舟则给予了中肯的评价,广州的当代艺术发展得还不错,卡通一代、实验水墨等都具有全国性的影响。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副馆长李旭认为,广东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有一流的批评家、策展人,好的美术馆,也有好的媒体,就是没有好的博览会和拍卖公司。”
吕澎现为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副教授,成都当代美术馆馆长。
发展趋势
首届“广州双年展”策展人吕澎:市场缺少艺术工作者推动
说到当代艺术作品与市场的关系,国内(大陆)最早应该追溯到1992年在广州举办的“广州首届90年代艺术双年展(油画部分)”,因为这个展览从过去的单位赞助变成了企业投资,从过去的一文通知变成了合同,“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开始起作用”。该展的策划人吕澎回忆道“当年27件作品一共卖了100万元。”而当时的工人工资不过几百元。
然而,让不少人不解的是,广州曾经举办与市场关系密切的当代艺术展览,到了今天,却似乎成了与市场距离最远的地方。对此,现任成都当代美术馆馆长的吕澎表示,“还是需要有人去推动,包括策展人、批评家、艺术机构等,这都是人的问题,如果从本体论原则来说,艺术家要是能拿出好的东西,一定会有好的市场,好的影响力。那目前就是缺乏引领性和广泛影响的作品,或者说广州目前跟其他地区的艺术家没有太大差异。”
吕澎更强调,广东还是缺少艺术工作者能进入社会语境中去做推动工作,“大家都会谈,但是身体力行就少。我想,还是要积极地做展览、博览会,促进艺术生态的建设。而不是评价,需要做实事。像1992年那个展览,也是由十几个批评家共同做出来的。”
据从事当代艺术推广的相关机构人员透露,虽然目前广州购买当代艺术的人群心理价位多为10万左右,但购买作品的主要心态是投资居多,而如意画廊方面也表示目前购买广州本土当代艺术作品的人群主要为70后居多,价位基本在每幅10万元左右。
人才流失
艺术家“一路向北”
业内呼吁提供更好条件
值得注意的另一个现象是,近十年来,广东艺术家“北上”的现象日趋严重,其中包括曹斐、胡向前、田流沙等艺术家。朱子画廊从2004年开始关注年轻的当代艺术家,他们曾因签约的艺术家不停往北走而发出感慨:“所谓捧得越快死得越快!假如作品一年前是1万元一幅,一年后把他推到五六万甚至十万,他第二年可能就要更高的价钱,或者去跟上海、北京的一些画廊合作,这几乎成为了行业的常态。”朱子画廊负责人朱述贤说,他们一方面想帮助年轻人,提供平台,全力推广;另一方面,艺术家作品价位被推高了,却随时会出走“北上”。“这完全就是一种‘过河拆桥’的行为。”
然而,对于广州艺术家“北上”的现象,著名国际当代艺术家谷文达则有更深的感触,他在香港接受收藏周刊记者采访时则表示:“这个很正常,如果北京市场能卖得更贵,宣传推广的机会更多,艺术家肯定就往外流了。对艺术家而言,哪里机会多就去哪里,很正常。艺术机构要想留住人,就要提供更好的条件。”
艺术家心声
如果有更好的机会我也会选择去北京
实际上,黄海清从几年前就因为经常要参加北京的展览,在北京建立了工作室,但他并没有长期逗留在北京,对于目前的状态,他表示作为土生土长的广东人,习惯了广州的生活,目前广州是最适合创作的地方,“如果有更好的机会,我也会选择去北京。”他坦言。
作为长期活跃在北京的艺术批评家,贾方舟在近两个月已经来了两次广州,他表示,广州具有全国影响的展览也不少,他上个月来参加了“废墟——李纲水墨方式再解组”的活动,而这一次同样是因为有重要的展览。他一方面肯定广州艺术家的创作,另一方面他对艺术家“北上”现象有自己的一番见解:“以广州为中心的广东地区,经济发达,但在文化氛围上相对地弱一点。另外,广东相对更注重经济发展,但是北京的文化氛围会浓厚很多。”
作者:梁志钦实习生赖欣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