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理论 > 专访刘小东:活生生的生命是怎么滚过来的(组图)

专访刘小东:活生生的生命是怎么滚过来的(组图)

2014-05-30 09:36 文章来源:外滩画报  作者:rd,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1993年,刘小东、喻红结婚,倪军拍摄 
1993年,刘小东、喻红结婚,倪军拍摄
 

刘小东的30年影像展是从夫人喻红开始的。1984年,他们都准备报考中央美术学院,刘小东用25元钱从同学手里买了一架苏联产的小相机。他们在北戴河拍了一些照片,要么对焦不准、要么过曝、要么漏光,但对刘小东来说是强烈的记忆—那时候他已经喜欢喻红很久,搞不清两人算不算是在谈恋爱。后来他购置了一台海鸥单反,用了很多年,再后来,数码时代来临时他也抛弃了胶片机,现在他连自己用的相机型号都搞不清楚,“好像一到数码时代就没有记忆了”。所以刘小东的摄影完全不是为了照片本身,而是为了记录下一些东西,属于文献性质,最后形成包括上千幅作品的展览,也纯属时间的馈赠。他现在还在用一只非智能的古老诺基亚手机,相机不在手边的时候也用手机拍照,此次展览的海报,那张他做完粉瘤手术后在医院照的大头照,就是用这只手机拍的,他自己也没想到像素竟然那么好,放那么大都没问题。

 
 
 
  崔健与王小帅在北京崔健与王小帅在北京  

熟悉刘小东绘画的人可以在展览中找到许多作品的原型,他的不少画都是在拍完照片之后画的,有一些则出现在照片中不起眼的角落里,还有一些尚在酝酿中,也许以后会画。不熟悉他绘画的人也能够在指认名人和明星中发现乐趣。他与第六代导演尤其是王小帅关系密切,留下了不少关于日常生活的影像,他参加全国政协会议时拍了许多文艺界代表,在冯小刚的生日宴会上,他记录了大家饭后唱K的情景。当然更多的是缺乏语境的对氛围的即时捕捉,单独拿出来看,似乎都不具备特别的意义。为此刘小东和展览的学术主持、美国艺术评论家林似竹进行了相当详尽的对话,几乎谈到了每一张照片背后的故事,这些文字不仅仅是一一对应的阐释,还串起了横跨30年的个人史和从个人出发的社会史。

 
 
  刘小东的30年影像展是从夫人喻红开始的。刘小东的30年影像展是从夫人喻红开始的。

B=《外滩画报》    L=刘小东

这些照片毫无形式,浑身上下都是内容

B:最初你拍照片有个重要的目的是为了画画,因为有些东西记不住,就先拍下来。后来出了影集,又在展览里加入了摄影的内容,拍照的意图有没有变化?

L:我现在也没有太把照片当成照片。目的之一还是为了画画,还有一个,是有些气氛觉得很难忘,有意思,就拍了。比如喝大了、街头打架了,猪也很有意思,一团肉乎乎的。我从来没考虑过照片形成后的独立性,它是不是有价值,本身质量如何。不过保存资料的想法倒是很早就有了,拍过的照片,画过的纸片,基本都留了。

最后照片做成展览是时间的积累。这也是一不小心的,时间本来也是荒废的,偶尔拿起相机留下一些影像,几十年后一看,生活原来是那种样子。

 

 

B:现在你有了自己的团队,去写生的时候其实多半不需要自己拍照了。

L:对,艺术家有很多东西不一定亲手做,我去一个地方写生,形成氛围,这个氛围里所有照片都是有意义的。不管是我自己拍的,还是助手拍的我,别人拍的工作场面。这不仅仅是摄影,主要还是内容,让你看到活生生的生命是怎么滚过来的,完全无形式的内容。这是我看了展览之后才感到的力量,拍照的时候没觉得,当它们很有仪式感地陈列出来,我发现它们毫无形式,浑身上下都是内容。

B:你把留下的照片系统地整理出来是在出版《生命的富足》的时候?

L:对,那是1984到2006年的影像集,出版商是个外国人,他们本来是想出一本画背后的故事,结果发现照片本身很有意思,就不出画集了,只出照片。我整理了很多资料,开始以为是很薄的一本册子,没想到变成那么厚,超出了出版商的预算。民生美术馆当时很有远见,决定赞助这本书。所以这个展览和民生的关系也是源远流长,挺好的,是时间延续下来的缘分。

B:这次展览和之前的影集一样,都是很老实地以时间顺序来推进的,你是出于什么考虑?挑选照片的思路是怎样的?

绘画以外的形式

B:我发现如今看你的展览,要花的时间越来越长了,去年的《刘小东在和田》就有日记和照片,这次连电影都放进来了。

L:说明我年纪越来越大了(笑)。因为绘画还是少,现在的美术馆空间都很大,观众大老远跑来,要让他们有东西可看。我又不能做装置,就把绘画做得丰富点,不搞绘画的人可能喜欢看看文字,或者愿意看照片。这样立体一点,让人看到一个活生生的生命是怎么生存的,我是怎么生存的,或者通过我的镜头看到另一种生存状态。现在展览那么多,天天有开幕式,艺术爱好者也挺辛苦的,我多给一点背景,更对得起观众。

B:这是外部要求,那就你自己的表达来说,你觉得绘画就够了,还是因为它有局限性,所以你还需要借助别的形式?

L:这是个好问题,事实上我觉得绘画已经足够了。但是我还是想,如何让绘画在今天的语境里变得更加鲜活,而不是死板一块让你“欣赏”?今天的艺术仅仅让人欣赏是不够的。人对自己和另一个人内心的窥视欲,想再深一步了解的渴望,促使我在绘画之外思考更多问题,我的绘画和这些问题同在,变成非常立体的思维方式。绘画以外的其他形式帮助我打破对绘画的成见,建立新的秩序,让绘画这条路更生动、更言之有物,可能使我到80岁还觉得画画挺好玩。

 

 

B:你写日记一直是手写吗?

L:手写,写字和画画一样,因为画速写好累,相机代替了速写,文字就是素描。你要画一群人、一个场面速写,就和画大画一样,画完什么都干不了,累得喘气,拍照片会轻松很多。但是到一个新的地方,没有朋友,还有大段晚上的时间,睡觉前无聊,就像画画一样写写日记。

B:可以把日记作为作品来展览,你不会觉得尴尬吗?

L:这个问题我想过,我觉得当我做一个艺术项目的时候,那段时间都是公开的。除了画画被人拍是公开的,包括晚上如何度过的,我也可以公开。更坦率、真实地陈述一个月的生活,对我是一种超度。

B:听说你画写生的速度非常快,有时候媒体打听到你在一个地方,等赶到的时候你已经走了。

L:那是在伦敦画了酒吧、餐厅,怕打扰人家生意。我专挑下午两点到五点之间,必须分秒必争,尽快画完。一般被画者也没做过模特,站着很累的,会睡着的。所以画面里经常有些残缺、不完整,这是现实逼出来的。

B:那比如你画在哭墙边祈祷的人,这个没法跟他们讲,让他们做模特吧?

L:这是不讲的,因为我有时候是根据照片画的。不要误以为现场绘画就是我每个都对着实物画,我找人都是在当地找的,如果这个人突然不来了我怎么办?狗也不可能听我的,我只能在它动的时候拍个照,回去再画。我没那么教条、极端,说我的画很纯粹,全部都来自写生。Whocares?反正我一点也不在意。我是在那里完成的,哪怕是闷在小旅馆画的,但会有当地的地气,就够了。

B:对着照片画和在现场画是很不一样的吧,尤其是色彩和光线完全是两种质地?那么当你对着照片画的时候,照片只是帮助你回忆,还是也会在某种程度上入画?

L:对。现场画写生是色彩逼着你走,景物逼着你运行,照片是你寻找色彩和笔意,两个方向。对着照片你可以静静地思考图像要如何处理,是完全照抄有意思还是稍稍改动有意思?这种有意思对自己是有意义的,你有充足的时间去重新营造一个影像,写生没有思考的时间。我觉得两者各有千秋,我希望达到随时可用的状态,不是写生多了不会画照片,或者反过来,或者爱这个恨那个,没必要。都拿来用就好了,只要能达到你心中的意思。我的艺术态度是这样的,照片也是,喀嚓一下,可以用就够了。

L:我觉得只有这样才能把照片整理出来,否则很乱的。一切在时间长河里都是平等的,都同样有趣。大概的思路,第一是家庭,第二是朋友,第三是社会状况,主要是和画有关的社会状况。三条线可以再细分,家庭有我的爱人喻红,我们从恋爱到她生孩子,再一个是我的父亲;朋友以王小帅为主,因为他始终在我生活里表演。

 

 

B:展览的名字“儿时的朋友都胖了”在王小帅身上也得到了很好体现。

L:对,也不是王小帅一个人,每个人都在慢慢地发福。不仅是形体上,还有社会的无法控制的膨胀,整体社会都胖了。正好我也有一张画叫《儿时的朋友都胖了》。本来展览的题目还想叫《生命的富足》,这是林似竹从恺撒·帕维斯的诗里摘出来的。后来我想这个题目太宽泛了,针对性和幽默感不够。

B:你显然不是用构图、对焦、曝光这些标准来衡量照片的,很多时候你只是随手拿起相机记录一下,根本不考虑一般意义上的美感问题。你是故意不拍“好看”的照片,还是真的只是无意识地按下快门?

L:完全都是无意识的。绘画是我的专业,我具备的知识多一点,摄影完全是业余的,当然喜欢看摄影作品,对摄影史大概有一点了解,但完全是从欣赏者的角度,没有包袱。这可能更显示我个人的角度。绘画方面,我有了知识,知道这是包袱,那么有意识地侵蚀这些包袱,轻装上阵是很重要的。

B:你有喜欢的摄影师吗?

L:马上能想起来的是奥古斯特·桑德,上世纪早期的德国摄影师。他的摄影很像绘画,影集《时代的表情》里拍的人,所有的东西都在里面了。虽然我不可能像他那样拍照,但他影响了我的世界观、我对绘画的观察,激发了我对凝视的敬意。

就想在画室里傻待着

B:你的网站上,最新的作品是去年在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画的一系列写生,当时拍的照片在展览中也展出了。在那里发生了什么令你印象深刻的事?

L:巴以是从小的情结,小时候打开电视,基本上国际新闻都是巴以冲突,天天看见阿拉法特。但对他们的纷争,实际上不很明白,实地画一批画也许可以多了解一点。我画了一个读经的女孩在哭墙边祈祷,她实际上是高度弱视的,眼睛离书一寸才能看见,在视觉影像上特别有宗教虔诚感,我拍了一个远景,画了个局部。

 

 

我去那儿的时候又拉肚子,我去每个新地方都会大病一场,比如人家很虔诚地哭,我在拉肚子,去去医院开了药也不见好。在哭墙边,别人在祈祷,我从兜拿了个煮鸡蛋,磕了个鸡蛋,祈祷肚子快好。自己想想也挺逗的,中国人遇到事情,就把什么地方都当成庙。

B:到处写生是你喜欢做的事情吗,今年还有什么计划?

L:其实我不愿意到处跑,挺想老老实实在画室里画画的。但是可能去年的事没做完,还得继续,或者又衍生出一个什么事来。我的外出写生真的不是你们想象的那样,抱着走遍天下的伟大雄心,都是偶然事件。突然这块儿邀请你办展,办展就去画当地嘛。慢慢时间积累长了,回头发现我竟然走过了那么多地方,好庸俗啊!不是有意的,是偶然的堆砌。在画室傻待着,也许老老实实面对一个人,简简单单面对一把椅子,这个想法可能比外出还奢侈。

B:很多导演为你拍过纪录片,最近几年杨波拍得很多,你们相互之间是不是已经很默契了?

L:杨波还有佟卫军,他们年轻,我有项目了他们能随时放下事儿,随时走。我们通常在走之前开个会,之后就不交流了,各干各的,他们尽量不让我知道他们在拍什么,像毫无声息的幽灵一样飘在空气里。我喜欢年轻人在我身边晃来晃去。

B:你也想回到他们那种说走就走,说不走就不走的状态?

L:我好羡慕他们,他们的糙性,对一个生地儿的不吝,毫无礼貌地进入,都是因为年轻,很有意思。我比他们紧张,我怕出事儿,带一个这么多人的团队,都是独生子。我老收敛他们的探险精神,我说这地方不要去,危险,他们好啊说不去不去,最后还是去,挡不住。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