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理论 > 艺术家创作:社会责任意识丢不得

艺术家创作:社会责任意识丢不得

2014-06-11 09:32 文章来源:华商晨报  作者:rd,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如同万法归宗一般,突破了瓶颈方能打开更高层次的大门,艺术亦不例外。当下桎梏在画家们身上的,便是或被无意忽视、或被有意自我阉割掉的社会责任感。

任何艺术史上大名鼎鼎的作品,绝不仅因为其绘画技法、语言、风格出众而流传后世,更因为它们将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历史凝聚在了一张小小的画布之上,飘散出艺术的魅力。

我国艺术也是如此。从王羲之的《丧乱帖》到杜工部的诗史,从金和诗歌对太平天国的真实记录到弘一法师绝笔莫不如是。之所以“悲欣交集”这简简单单的四字能在佛教史、书法艺术史、近代史上留下如此重要的痕迹,在于其中表现出艺术家对社会、对民族的责任、忧患与讴歌。

当今艺坛却存在着不少“怪现象”,不论艺术之高低,单凭官位之上下;对艺术本身所承担的社会责任避而不谈或者看见装作没看见,显然对如何与孔方兄亲近一步更感兴趣。客观来说,据此指责艺术家确实有失偏颇,因为社会风气如斯,衡量成功的标准就是票子和位子,久在鲍鱼肆,不觉芝兰香。

无论中外今古,艺术本身就具有社会的前瞻性、时代性、承载性,社会责任从来都是在艺术家身后永不停息的追赶着,迫使在艺术的角度上一次次攀登高峰而为人传颂,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之一。近人梁启超有言,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理固宜然。然而,我们不少艺术家却毅然决然地选择了自我阉割,以精神文盲自居,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张嘴润格又涨几何,闭口乌纱堪能填色。

抛弃了自己应承担的责任,视名攻利敌之场为终南捷径,而所谓的艺术主管单位,又因为“宣传”需要,放弃了艺术评判的水准与要求,恣意捧红吹嘘逢迎之徒,一时间法螺遍地,帽子上天,看似繁华盛景,实则好似烟云过眼,转瞬即逝。

当下,言及辽宁艺术,似乎必与不景气、文化沙漠沾上了边,让人好不尴尬。究其原因,“艺术家们”往往四两拨千斤地指责人民群众素质不高,欣赏水平低下,却从来不考虑自己的作品是否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求,轻轻巧巧把本是自己脑袋上的屎盆子扣在了别人身上,在小圈子里孤芳自赏,唯以卖钱逐利为己任,自封大家而视他人如无物,盛名之下,却难出一件公认的传世之作,这样的创作者,如何能配得上艺术家这一称号,充其量不过一画匠而已;这样的作品,美其名而曰为艺术,实则空洞乏味,徒有其表,作品中的灵魂早已无处寻找,或者干脆是一副“我没灵魂没内涵没追求但我知道自己是一件好作品”的模样,不是行画胜似行画,跟艺术二字八竿子打不着边。

因而,艺术永远不能脱离真实的、当下的生活,不能脱离群众的真实需求与审美。这是从业者的历史使命,也是打开更高境界艺术大门的必由之路。换句话说,没有一个真正的大师能够超脱世外,埋首故纸堆或自己的小圈子同样不能。

究其本质,这种艺术自我阉割行为是从业者缺乏思考能力,缺乏担当的勇气,缺乏独立创作的精神与理想,在创作时畏首畏尾,这个不能碰,那个不能画,偶有几个坚持艺术理想、认识到主体价值的纯粹画家反而备受排挤,劣币驱逐良币,野草赶走庄稼,荒芜的整个辽宁艺术土壤,岂不惜哉!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