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理论 > 齐白石有无媚俗(图)

齐白石有无媚俗(图)

2014-06-23 07:19 文章来源:新快报  作者:rd,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齐白石的虾图。(资料图)

■朱绍正(加拿大著名华人艺术家)

近日从老朋友处因获齐白石早年《白石草虫》袖珍册页而感,细观之下,不论草蜢、蜻蜓、飞蛾……无不大小与实物肖似,连足上的细毛、羽上的纹脉、身上的粉茸,无不纤毫毕露。难怪在北京展出时,画幅旁专门放置放大镜让观众仔细鉴赏:几可乱真,太似了!我的脑海中当即蹦出:“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此乃白石论画名句,此论一直为画界所叹服。由此为准则评画,这些细微精巧的草虫,列为媚俗无疑。

话又得从头再议画中之“似”了。新石噐时代岩画彩陶,人头鱼体,人面太阳纹等以简略的形象而成稚拙画面,但都能捕捉到对象的形态特征,凝结着先民炽热的思想情感,是对吉祥幸福的无限向往。又从湖南长沙出土的战国时期的《人物御龙帛画》可见,人物形象准确,神釆生动;在造型及用笔技巧上,已从稚拙进入真正成熟的绘画时代。

东晋时期顾恺之画裴楷像加颊上三毛,传为画坛佳话。顾恺之不满足于外表肖似而要求表现人物性格特征:传神。《淮南子》已注意到“画者谨毛而失貌”。“形”要服从整体,要从浑然一体入手,已显示出宏远的艺术视野。汉画像、帛画正体现这种雄浑气魄。纵观中国画史,从人物画演变到山水画,从写实走向写意,“观物取象”使所观之物从外界走向内心,又能从内心情感来反映外界。

 

 

画家数十年的笔墨揣摩,长期修炼苦学,从似到不似,又向往不似之似,实质是螺旋式向上的质的飞跃。美术史上不同时期的艺术,也有不同的典范,而不同画种的审美要求又不尽相同:人物画重神态,花鸟画重神情,山水画重神韵。可以说,这已成为对艺术审美的共识。

花鸟画在唐代已形成独立画科。五代西蜀宫廷画师黄筌的花鸟画,以华美逼真称雄于世,其轻笔细描,着色不见墨迹的画法,令鸟之羽翎、草虫之翅翼、天牛之须足得到极致绝妙的表现,显示出他写生之精深功力。

把对象画似是功力的表现,而把形似画到极致,从古到今,从中到西都被大众吹捧!记得唐代的蜀僧梦林,曾画过枯木巨石形影逼真;后来戴嵩、刘松年也画过村童牧牛肖似至极,但这些画风都未能发扬光大。一般说来,画家都能“似”,这只是“巧”。如能洗练超脱者则高雅,否则只入流俗者则低俗。形似与神似,巧与拙,是审美性质上的分水岭。

谢赫品评画家优劣的“六法”,其中把生动地反映人物精神状态和性格特征,使作品具有强大感染力的“气韵生动”列为首要准则。宗炳是中国绘画史上最早以画山水知名的画家,他提出的“澄怀味象”及“神”说,就干脆不谈似了。此论影响至今。

山水画多强调写意,要求从客观现象到艺术意象,让自然物理服从画理,通过景物的神似以表达艺术境界。

山水画很少说似,而说是。正如收藏界不说物件真,而说对。因是识见眼界使然,眼前之物与心中的经验认可,感觉对路。而画说“是”,是追求“萧然淡泊”“古淡天真”的境界;是“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画面;是形象生动,气韵飘然的笔墨精神;是无法而有法,不为世俗所怵之清新自然。

远追顾恺之的“传神写照”,近到黄宾虹的“画贵神似”,说的不是似,而是事物之神。“画贵神似,不取貌似。非不求貌肖也,惟貌似尚易,神似尤难。东坡言‘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黄宾虹说的正是中国画“形神兼备”的精神内质。

白石老人也自认:“余作画数十年,未称己意。从此决定大变,不欲人知,即饿死京华,公等勿怜。”“余画犹过于形似,无超凡之趣,决定从今大变……”。此中所说大变,应是改变“过于形似”。他55岁后定居北京时,幸得陈师曾知遇,劝其走吴昌硕开创的大写意花卉之路。他用写意笔墨向文人画靠拢,从笔墨中求不似之似,令其画风完成了从大俗到大雅的伟大转折。此后,见白石先生的虾蟹鱼蛙、鹰兔牛鼠都是形神兼备,独树齐家旗帜!他的诗、书、画、印样样精通。

(文章有删节,题目为编辑所拟)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