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理论 > 吴东民:临摹也是创作

吴东民:临摹也是创作

2014-08-22 15:51 文章来源:北京青年报  作者:rd,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尤其在今天,承接晚清余续,书法学碑之风,还相当盛行。就帖学而言,总是以赵董一流为多,形成了学帖必然纤巧、软弱的流行病。这种情况,相当普遍。真正学习二王、追踪魏晋,能有些许成效者,实不多见。

关键词:高文龙书法展

◎吴东民(中国书协副主席)

根据有关高文龙先生的书法简历,知道他很早就在工科院校里从事书法教育。书法教育离不开基础理论知识及临摹古典碑帖。学习书法的起点在这里,学习书法的毕生追求也在这里。今天,肯花大力气潜心学古的人并不多,对传统的把握与理解,从事书法的笔墨功夫、韵致精神,都在高文龙先生的临书之中,具体而微地表现出来。

纵观高文龙先生的书法临作,给我最强烈的感受,就是高文龙的书法之路,走的是一条堂堂正正的遵循传统的道路。一般而言,书法学习的路数,分为碑学与帖学两大门类。尤其在今天,承接晚清余续,书法学碑之风,还相当盛行。就帖学而言,总是以赵董一流为多,形成了学帖必然纤巧、软弱的流行病。这种情况,相当普遍。真正学习二王、追踪魏晋,能有些许成效者,实不多见。不是说人们不去学习二王、魏晋,历朝历代,包括今天,学二王者当然大有人在,问题是,时代悬隔,去二王益远,如何把握二王的风神,就成为了学习二王的关键。

相反,将学习二王与学习赵董混为一谈,不加分辨,是学帖的大忌。谁能从这里走出来,谁就能立足于书法学习与创作的高境界。看高文龙先生的临作,他的学习二王,却能够力避赵董的纤巧与流媚,这是最为难得的。一般而言,人们在追求形似的同时,必然流于纤巧,有时为了避开纤巧,往往流入狂怪粗率一路。既不狂怪、粗率,又不纤巧软弱,是书法临摹与创作的难点所在。仔细研读高文龙先生的这些临习之作,必然会对学习书法、鉴赏书法、理解书法,提供一份不可多得的资料。

 

 

这种所谓的不纤巧,就是古雅,这是学习魏晋的高境界。这种古雅的气息从何而来呢?我想,来源只能是两个方面,一是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与把握,再就是学习书法的方法要得当,路子走得要正,要深究古雅与平庸的区别所在,而不是浮光掠影的浏览式的学习。从传统文化的角度说,人雅,作书才能雅,如此说来,又是修养学识的问题了。

我们知道,在传世的二王书法资料中,由东晋这个特殊的历史环境、文化环境所决定,在王羲之笔下,也是多种书体水乳交融般的融合在一起。从王羲之的楷书到行书再到草书,不是截然分开的。叫做时代风格也好,叫做二王的风格也好,叫做文字发展的阶段性也好,总之,它为我们如何学习二王,提出了一个问题。就是说,楷行草这三种书体,必须并驾齐驱,缺一不可。今天,说到学习二王,往往都是就某一种书体取法二王,或者是行书取法二王,草书则取法唐宋以后等等。这种将二王书体割裂开来的做法,虽然有各取所需的便利,但对于整体把握二王精神,无疑又造成一种莫名的缺失。事实上,主观愿望上的各取所需,是不可能的,学习二王,何曾可以手到拈来?进一步说,除了二王的楷行草这三种书体以外,对于隶书、敦煌写经、魏晋残纸、汉简、所有这些二王书法源头的资料,都要予以研究学习,这才是学习二王的正确途径。这些观点也是我在浏览了高文龙先生的临作之后,进一步得到的认识。

以二王为原点,旁涉唐宋诸家,这是我在审视高文龙先生临书的过程中,获得的又一个概念。这种说法,似是学习书法的必由之路。泛泛而谈,的确如此,如果深究一下,情形却大为不同。在高文龙先生的临作之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对于唐宋诸家的临习,笔墨开放,自由洒脱,这里有颜真卿、怀素、有苏东坡、黄山谷。以二王为原点,旁涉唐宋诸家,就不是由唐宋某一家上溯二王。前者是顺流而下,后者是溯流而上,一个轻松自在,举目之处,风光无限,一个寻寻觅觅,往往莫知踪迹。对于理解二王,沈尹默有内擫外拓之说,从鉴赏的角度,确有这个区分,从学习的角度,便很难把握这二者的区别,况且,历史长河,源源不断,内擫,是相对王羲之的保留古法而言,外拓,则可以看做是王献之的创新所在。那么,在我们今天,从学习书法的角度,是不是这个外拓的概念,也必须予以延伸呢?回答是肯定的。高文龙先生的临习唐宋诸家,也包括对王铎草书的临习,就是这个外拓概念的延伸。

认识一个人的书法,最好的视角就是看这个人的临作。这是一个人书法的根基所在、书风书韵的追求所在。离开这点谈创造,总有些漂浮不定的感觉,总有些捕风捉影的嫌疑。在今天,这样的临作,不是看得多,而是太少了,其中缘由似不必在此深究,然而,对于临写,不屑动笔的人似乎还大量存在。高文龙先生因为从事多年书法教学的缘故,为我们提供了这么多书法临作,从收藏角度说,不可多得,从认识、了解一个人的书法观念、学书经历、学书追求,更是不可多得第一手资料。其实,谈过了临作,对于创作,才能有更深刻的认识。从临习的旁涉博取到创作的水到渠成,这中间,的确有很长的路要走。高文龙先生在创作中,表现形式最多的恐怕是亦真亦草的行草体式,在鉴赏它的时候,如何寻绎它的源头,我们或许已经有了答案了。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