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向阳是一个双重身份的人,既是艺术家又是美术教育工作者,而在画家与美术教师双重身份间抉择,恰恰是美术界的一大特色。
这双重的身份,其实是一个有趣的话题。
二者起点相同,区别很大。首先,社会赋予的使命不同。艺术家是通过自己掌握的绘画语言,借助于形成的作品揭示自己的创作意图,或歌颂或批判,或传达心声张扬个性,从某种意义上讲,艺术家是文学、歌曲等艺术门类以外,社会文化、生活的记录者。作为教育者,基层美术教师的职责更多的是加大为社会培养艺术方面人才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是相对大学教育的专业性,也就是说开发启迪学生在美术方面的能力,这种能力也许会让学生成为艺术家,但更多的是提升学生在艺术方面的认知能力,是带有普及性质的教育活动。
其次,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选择。我认为,作为美术教育者,老师需要具备的美术知识是博大,对美术各门类专业与知识都要有所研究和掌握,而艺术家需要具备的专业知识是精深。同样,美术教师的能力是体现在如何发现学生在艺术方面的潜能并加以正确合理的培养,使其具备一定艺术修养;而艺术家,则是如何运用恰当的艺术语言,去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从而创造出富有审美价值的艺术作品。
美术教育工作者培养了艺术家,而艺术的创作过程又为美术老师提供了教学的内容。
我想,每一位学画者在入门之初,可能都向往着有一天能成为四海皆知的艺术名家,然后时代、机遇、环境等的原因,总会让人生的道路充满许多未知,因为很多从事美术专业学习的人,最终可能会选择做一名基层的美术教育工作者。
一些现实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从而也不难看出,大学美术教育工作者,在育人的同时,还有很多时间用于自身的创作,因为这是他们所选择的职业的一部分,而对于一些基层美术工作者,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中小学美术教师,创作实际上离他们很远,一方面是因为过于成熟,或者说过于自我的创作,往往会与常态的育人理念相违背,效果适得其反;而另一方面,教学以外的创作,也许被称为是他们的爱好更好,仅仅是爱好。
虽然受制于很多客观上的因素,但我们身边总会有一些基层美术教育工作者在坚持着创作,完善着自身的绘画语言,在美术教育工作者与艺术家双重身份之间,尽量弥补着彼此间的差距。我想,葛向阳就是这样一个人。
葛向阳毕业于1990年的浙江美术学院,那所在那个年代令无数人神往的艺术殿堂。我时常会对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的人,报以一种好感,这种好感很多时候是一种向往,因为虽然“浙江美术学院”与“中国美术学院”是不同时期下的同一所大学,但时代的因素,让两者所培养的毕业生数量却有天壤之别。也正是因为“浙美”每一届寥寥可数的在校生,高精尖的教学质量,使得从那里走出来的多数人在技法、理念方面,都有着过人之处。而葛向阳,恰恰是“浙美”的受益者。
在静物画创作过程中,铺大色调时就应考虑寄情的因素,来表现物与物之间的色相区别。另外,创作者还要根据摆放的静物色彩组合,去分析、去感觉整体画面的主基调,因此,静物画的创作有时就像音乐曲调一样能表现低沉、欢快、高昂、优雅和抒情等情调。静物画的难度在于,虽然是些普通的物体,但它是人类在生活过程中创造的成果和大自然赐给人类的天然物品,画家要通过绘画表达心中的情感,才更容易引起人们对自然的共鸣。可见,任何一幅优秀的静物绘画作品都离不开画家的情感表现。葛向阳的静物题材比较专一,往往在他的画面上,总是离不开几样基本物品和构图,葛向阳很注意光线对这些器物的反作用,仔细观察自然物本身在不同环境中的色度表现,他从这些具有反光效果的器物中发现了绘画色彩的表现力。
葛向阳是一个不肯安于现状的人,这从他的创作中可见一斑。他在教书育人中将感受融进作品,在创作中享受痛并快乐的过程,并在此中流连,乐此不疲。在他的静物作品中,色彩丰富,图像华丽富贵,有极强的装饰性;在他的水彩作品中,我们能看出他灵活的技巧运用,洒脱朦胧又不失厚重。这些风格多变的作品,构成了葛向阳艺术追求的主要内容。
也许正是“教书先生”与艺术家双重身份的交汇,造就了葛向阳绘画创作的基本形态——奔放中内敛,而婉约中又尽是洒脱。
(责任编辑海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