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国画 > 文人笔墨,意象万千

文人笔墨,意象万千

2010-11-12 15:34 文章来源:人民美术网  作者:rd,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中国画的本质是文人画,是文人在辞赋以外寻求的一种色彩与线条的唱和。因此,中国文人画家从来就蕴含着一种悠悠的形上情怀。点点墨迹,幻化出淡淡的几缕云烟,稀疏几杆秋苇,或为江湖,或为大泽,天地一体,空灵之气顿时跃然纸上。宋元以降,主导中国画坛的“文人画”不是追求再现客观对象,而是追求表现客观对象,重视传神达意。所谓“境生于象外”。宋代苏东坡故有“论画以形似,见于儿童邻”的名句传世。现代国画大师齐白石所言“不与照相机争功”也与苏氏之说有异曲同工之妙。

   朱飞鹏,字青石,生于中医与书画世家。医者,祖传五代,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获医学博士。画者,画笔自小不离手,屈指算来,弄潮墨海已然二十余年,现为北京美术家协会会员。青石先生为画,求文人风骨,清澈胸怀,格调极高。观青石先生的画,几枝野松在画面上自由的舒展,或者数枝梅花,不加任何雕琢的静静绽放,显得格外清冽。偶尔描绘的随风舞鹤、依水游鱼,也是“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中国文人画,又被视为大文化的产物,此言不虚。翻开中国绘画史,文人画的渊源可以上溯至唐宋。唐代大诗人王维不仅开启了水墨画的先河,还以诗入画,堪称文人画的鼻祖。宋朝时期,苏轼、米芾等在王维水墨画的基础上以书法入画,实践并发展了其水墨画技巧,苏轼提出的“士人画”概念使文人画进一步成熟。元朝文人画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大量文人通过绘画发泄胸臆,在艺术上提倡“高雅”、“平淡”、“天真”,诗文印信也逐步进入画面,诗书画相互辉映,相辅相成,标志着文人画的成熟和完善。近现代以来,西学东渐,所谓革新派对文人画随意“革”、“改”,文人画的烟火几近断绝。加之今人的急功近利式的绘画目的,“晨起把笔暮成名”,需要终身苦苦修炼的文人画成为大多数人的畏途。

   青石先生谓“绘事极苦”,与文人画所必须的苦苦修炼有关。何出斯言?通晓中国画真谛者知道,中国文人画的意境具有“象”与“境”两个不同层次。一般来说,把客观物体画得像,通过对造型能力的训练,达到“象”,是比较容易做到的。但对于生于“象”外的“境”,却绝非仅仅靠技法训练可以掌握的,也绝非是在短时间内能够达到的。它需要不断强化自身学识,提高对艺术的领悟,并最终得以在绘画作品中体现出来。即所谓的“功夫在画外”。说到底,中国画中的文人画之所以难以企及、难能可贵,是其画中所表现出来的画家在心灵修炼、澄怀悟道上所达到的高度。因此,中国文人画是与哲学、文学、书法、历史以及画家修养等紧密相关的艺术。青石先生坦言自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文人画的追随者,也是一个艺术上的完美主义者。在对文人画境界的不懈追求中,遇到的坎坷挫折自然少不了。

 

   青石先生又谓“绘事极乐”。何以言乐?“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清纯、自然、静雅,是古今骚人墨客所追求的精神境界。青石先生随意挥洒之间,月下寒松和石上清泉之已跃然纸上。在理解了传统文人画的真谛之后,青石先生将之淋漓尽致的整合于创作过程中,让心灵在安静、纯真中徜徉,乐山、乐水、乐笔墨。难怪青石先生画起画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情动于中,其乐融融了。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的田园诗犹如中国古典的写意画,挥毫落纸,一蹴而就,自然天成,与天地之气浑然一体。青石先生的画作也展现了生活中真实而淡然的画面,恰似文人画中的田园诗。
   青石先生现在身居北京,繁华都市中挥毫泼墨,轻染丹青,少了些许世俗的喧嚣,多了些静谧与雅致。这是他的追求,这不也是传统文人画家的境界吗?也许,还是许多喧嚣的都市中人寻找的自我境界吧。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