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国画 > 李人毅《辛亥革命人物肖像画》系列赏析(一)

李人毅《辛亥革命人物肖像画》系列赏析(一)

2011-10-11 14:37 文章来源:人民美术网  作者:rd,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李人毅55幅辛亥人物肖像画的面世,是对辛亥革命百年一种特有的纪念。

   画家绘画的创作态度是严谨的,在那些日子里,李人毅画室的墙上,除了《辛亥人物肖像画》外,辛亥人物杨衢云、蔡元培、吴玉章、陈少白等的照片也杂陈其间,我们不难想象,在创作的过程中,画家每天都是在跨时空中生活,每一次运笔,都是一次惊天伟业对心灵的洗礼;每一幅肖像的构思,都是在先驱精神世界里的艰难跋涉。

 

1、文本意识的选题

   有人曾问我:大清王朝怎么说完就完了呢?是啊,当年所向披靡的八旗铁骑,以偏居一隅之力,打败了统治华夏大地277年的大明王朝,这是何等的气魄!然而,历史走到辛亥那年,发生了拐点。

   面对八国联军的入侵,大清是没完没了的失败,给国人带来的是无穷无尽的屈辱——割地、赔款,使大好河山变得支离破碎,腐朽的帝制,就像是一个病入膏肓之人,任人宰割,它已无力保全自己的子民,就更别说率领这个国家走向光明、走向强盛。人们早已厌恶了帝制,希望共和;厌恶君主,渴望民主。在这一历史潮流中,孙中山发动了推翻帝制,建立共和的革命运动。

   虽然辛亥革命失败了,但它对于我们的意义,远不止于革命本身,它告诉了我们一个更深刻的道理:落后就要挨打,只有自强,才能自立。作为军旅画家、作家、艺术理论家,李人毅在辛亥革命百年华诞之际,选择了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题材,是颇有见地的。

   纵观李人毅的人物肖像画,从选题上看,是具有文本意识的,从1992年出版的《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将士画集》,到为建国60周年绘制的《开国大典——63位中央人民政府委员肖像》、纪念毛泽东诞辰115周年创作的《毛泽东走进田园》主题系列,直至辛亥革命百年的《辛亥人物肖像画》等等,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李人毅的视野是开阔的,胸襟是博大的,他那军人的忧患意识与历史的担当,全部渲染在了画作中,一幅幅意境深远的画作,向读者无声地讲述了中国今天和平、安宁生活的来之不易。

   李人毅用军人的脚步,丈量着近百年的中国史;以艺术家的画笔,倾述着感怀。意在告诉人们,那个积贫积弱的旧中国已经成为过去,我们的目标还未实现,“同志仍须努力”。

 

2、意笔与线雕相融合的创新技法

   初观李人毅的《辛亥人物肖像画》,让我惊诧,这种意笔线雕式的手法,让这些过往的时代精英们,有了高山仰止的三维浮雕式效果,大有“须仰视才见”之感。《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等,画家以重墨为阳、淡墨为阴,虚实相间,形成了立体山峰之感,将先驱者们从骨子里透出的坚韧与刚毅,表现得淋漓尽致,让观者无不为之震撼,亦如复活的雕像向你迎面走来。

   意笔是国画多用的技法,它不讲究程式,为达到意与形合,画家将自己的主观情感、修养、思想融入到客观物象的感觉之中,表现的是人情、人性及人的精神活力,也就是说,借助于客观所见之形,造画家自己心中所感之像,重“神骨”而不废“精功”的美学取向。线雕则是指以线条(阴线或阳线)作为造型手段的雕刻。最早见之于新石器时代骨器上的线刻。后来用在了玉、石、漆器等材料的雕刻上。画家将这两种本不是用在同一材料上绘、刻的艺术形式,巧妙地架构起来,以一种新的艺术形式——意笔线雕法,呈现在世人面前。这种大胆的尝试,靠的是深厚的文化积淀与绘画功力。

   在《张竹君》、《杨洪胜》、《刘複基》的画作中,李人毅采用了国画的留白与意笔线雕相结合的手法,这种“以简说繁”的留白,是国画中最难展现的技法,给观者留下的不仅仅是宏阔的想象,也给其留足了再创造的空间。没有一定功力的画家,是决不敢操刀尝试的。

   这组《辛亥人物肖像画》,有力地证明,一位艺术家要想自己的艺术之路常青,就要不断地去探索新的艺术表现手法。毕加索之所以成为20世纪伟大的艺术家,正是源于他对艺术的不断创新。

   李人毅这种意笔线雕法塑造的人物,让观者耳目一新。五代时欧阳炯有言:“今古皆言于六法。六法之内,惟形似、气韵二者为先,有气韵而无形似,则质胜于文;有形似而无气韵,则华而不实。”李人毅深得其中奥秘。这55位辛亥人物形象,从革命的先驱者孙中山到甘愿为革命赴死的邹容、彭楚藩,从年幼无知的溥仪到深藏不露、暗藏杀机的袁世凯,从好命的黎元洪到八面玲珑的赵凤昌等等,都兼具气韵、形似二者之长,随着画家运腕的顿、挫、起、伏,使画面呈现出疾、徐、快、慢不同速度的韵律感以及人物本身所释放出的生命张力。

   此外,李人毅的这组《辛亥人物肖像画》,在形式上,采用了文人画的风格,只不过是将诗换成了文,文与画作,相互辉映,相互关照。对于年青的读者,了解每个人物的背景,起到了很好的说明作用。

 

3、灵动传神的人物形象塑造

   绘画,是创作,不是影像,人物是在象与变之间流动,就在这流动瞬间,赋予了特定人物的特定内涵。宋代书画鉴赏家郭若虛在《图画见闻志》中有一个著名的论述:“凡画,气韵本乎游心,神彩生於用笔……所以意存笔先,笔周意內,画尽意在,像应神全”。我觉得,正可以移来用于李人毅的画作。且看他笔下的那些栩栩传神的人物——

   廖仲恺那忧伤的面容,让人过目难忘。孙中山先生故去不久,这位伟大的爱国者,就成了国民党右派的眼中钉,尤其是5月间,廖仲恺发表的《革命派与反革命派》的文章,给老右派分子很大刺激,他们对廖仲恺恨之入骨,其中一部分人便开始蓄谋用暗杀手段除掉他,8月20日,在广州戒备森严的国民党党部门前,廖仲恺被国民党右派分子陈瑞所杀害。这让画家陷于深深地思索之中,将自己对人物的理解表现在画面上,赋予人物以深刻的内涵。它使我联想到毕加索的那句话:“我的每一幅画中都装有我的血,这就是我的画的含义。”

   画家在处理孙武这一形象时,使画面上的人物前额头发上扬,这是由于孙武的张扬性格使然。1911年10月9日这天,他在汉口俄租界宝善里22号的据点里试验炸弹,不慎爆炸,“轰隆”一声炸弹把他的面部烧伤。幸而同志们用一块毛巾盖在孙武脸上,装扮成普通病人,坐了一辆人力车送往同仁医院就医。这样,也将策动起义的据点暴露给了清政府,连带着也把所有的革命者名册、文告、旗帜,甚至武器和资金都丢给了敌人。看得出孙武的处事不够谨慎和性格的毛糙。李人毅在画作中对人物的内在精神把握得十分准确。

 

   我们知道,画人画骨难画心。但眼睛却是心之灵所在的处所。诚如刘安在《淮南子·精神训》中所说:“夫孔窍者,精神之户牖也。”宋代鉴赏家赵希鹄论画人物时也说:“人物鬼神,生动之物,全在点睛,睛活则有生意。”

   最典型的是秋瑾肖像,从我看到的秋瑾女士的所有照片,都是神闲气定,温婉和悦的;但是李人毅却以军人的视角,诠释了这位31岁鉴湖女侠不平凡的人生历程。男权社会下,像秋瑾这样的女性,无疑为异类。本该安心相夫教子,却闯进了男人的行列,挥剑造反;秋瑾行刑的那天,民众都是“伸长了脖子的看客”,画家笔下的烈士那份凝重的神情,以及微蹙的蛾眉,表现了秋瑾对民众“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一种无奈、同情和忧愤的心情。被捕后,经三次堂讯,她未作任何口供,仅是挥毫书下:“秋风秋雨愁煞人”七个大字。表达了这位女革命家忧国忧民,壮志未酬的悲愤情怀。

   我曾到绍兴的轩亭口凭吊过秋瑾烈士。四周场景已不再是“无边落木萧萧下”的悲凉气氛,而是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恍惚间,秋瑾仿佛就在眼前,正张开她的双臂,拥抱着前来嬉戏的孩童,替他们拭去身上的泥土与额头上的汗滴。

   我远望从人毅笔端走出的那些人物,凝神静思的章太炎、儒雅的于右任、略带匪气的陈其美、干练的蔡锷、敦厚的孙眉、少年老成的王宪章、看破人生的徐源泉、尚显阴鸷的胡汉民、唐绍仪的鹰眼、宫崎寅藏的桀骜不驯……每一幅画作都彰显出生命的活力,呼之欲出,无不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记。

   值此辛亥革命百年纪念之际,李人毅贡献了他的精心构制的艺术作品,不仅让我们重温了那个风云际会的变革时代,更让我们饱尝了画家带给我们的艺术享受。祝愿李人毅艺术青春常驻,有更多的佳作问世!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