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王克庆的雕塑作品,首先领受的,定是一种崇高、神圣、向上的精神。无论是《朱自清》、《茅盾》、《尼罗河》还是《和平少女》(与人合作)都有这种印象。其人物神情庄严,面部形象弱化颧骨高点的转折,让人脸成为和缓变化的结构组合,挺而中正的鼻梁,较厚的嘴唇,都适应于一个健康饱满的面庞。细微观察才会发现的程式化形象,给了人物浩然坦荡的气宇,赋予东方人以端庄。1990年以后,许多雕塑抄袭《红高粱》,故意把人物弄得变形,往低能、落魄、歪斜上去夸张,大概就是要突破王克庆等人健康、高尚与凛凛然的形态,企图从旁门左道去超越它。
高度的概括力与洗练感。
2004年夏秋,王克庆曾在北京举办个人绘画作品展,作品主要是一些油画、素描,都不甚大。但内行的人,无不心悦诚服地从中看到了作者深厚、过硬的造型功力。与一般画家的绘画不同,王克庆的绘画仿佛不是在二维纸面而是在三维空间中完成的,凡是有深度关系的处理,都显示作者曾经进入过、操作过。人或物,即使看不见的那一面,作者也作了不苟的交待,这样的画中对象,经得起转着看、转着推敲,具有二维平面无法抹煞的三维真实,感觉体积实在,有材料质地。更重要的是,这一切正反映了作者驾驭空间的能力。他的塑形干脆、结实、饱满,像是剔除了一切不必要,仅留取了最精约的必要。小小的画面,越仔细品味越能发现其中的力道与修养,这样的洞察力和概括力,足以证明主人的领导资质,让人相信王克庆雕塑凸显的整体感,来得一点也不偶然。
文学性支持的史诗格调。
王克庆长于表现伟人、名人、英烈,其中,相当多的题材取自文学巨匠。看王克庆时常发表的言简意赅、措词分寸得当、观点中正、条清缕析的文章,更不怀疑作者是一个文学修养丰厚的艺术家兼文化人。事实上,文学因子混血于王克庆的内脏已然化为他的创作优长。他的作品,除见于桂林的《诗仙》外,一般没有大的动势体态,形象讲求内敛而沉雄,而人物表情从不夸张失度,透着一种书卷气、儒雅感,形象还往往牵连着某种特定的文学背景或故事线索,成为一部无形文学作品之有形化的瞬间片断或折子。比较那些缺乏内在文学性支持的雕塑创作,王克庆的作品不单薄、不浅俗、不突兀,却厚而沉稳、美而抒情,有着一种适配于纪念馆、文化设施的史诗般的高贵。
国际化语态的民族性。
王克庆的造型语汇,偏于法国、俄罗斯雕塑一类,写实是其基本特征,端庄是其基本品相,而内在的哲学支柱,则在于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思想原则。乍一看,这类雕塑均属于“洋雕塑”不土不旧不细碎,但深入观察之下,能感觉得到的,正是内质的民族性,如造型端庄的中正感、风格内敛的含蓄感、手法张弛之间的写意和取舍之间的传神优先。在一起展出的众多各国雕塑家的作品中,循此要义,可以迅速将王克庆的作品识别出来。换言之,王克庆的雕塑,是一种能流通于世界各国而几乎不受各民族语言及审美习惯阻障的中国特质十足的雕塑。上海龙华烈士陵园中他的浮雕可引以为证。
王克庆艺术的功能价值与意义
1. 与中国现代美术相协调,从雕塑学术角度补足、巩固了中国现代美术体系。中国现代美术教育,技术上较全面地形成了一种中西混合的体系。仅仅在雕塑教学注重解剖、写实的这一方面,证明王克庆一代人,对中国现代美术教育体系同步协调的添砖加瓦。
2. 致力于雕塑服务城市需求,谋取到雕塑的更大发展空间。著名的长春、北京、上海雕塑公园,都曾为所在城市旅游事业、文化发展产生过影响。王克庆关键性的贡献,自在其中。身为全国城雕委代主任的王克庆,主要业绩成就,应该在于将雕塑与城市作了国家体制和行政最高级别依托的结合,他和一批艺术家促使城市在全面建设发展的时代机缘中,成为雕塑的主要需求者和依存对象。城市竟沦为雕塑的一个经常定语,这表示中国雕塑有着全球同行和姊妹艺术从业者企羡的生存与拓展空间。
3. 强调雕塑的意识形态内质,争取到与建筑、规划平等对话的地位。建筑、雕塑本来是一个几乎并列的造型概念,但由于建筑“体大气粗”,一度不屑于与雕塑平起平坐。王克庆们,努力强调雕塑的精神文明功能价值,逐渐引起了社会的广泛认同,正在改变雕塑为建筑打补丁、作陪衬的尴尬处境。作为北京、长春、桂林等城市的政府顾问,王克庆在各种重大的城市规划中建言,使雕塑有力地成了建筑、规划的同盟军。
4. 为转型震荡最明显的中国雕塑,定下了学习西方、回归传统的发展基调。这种方向性的导引,是中国雕塑家共同努力的结果,但不可否认,王克庆的作用是十分突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