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画廊 > (多图)微缩艺术于方寸之间展现大世界

(多图)微缩艺术于方寸之间展现大世界

2012-06-11 14:53 文章来源:光明网  作者:rd,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编者按:“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还记得中学语文课本里的《核舟记》吗?没错,就是那个核舟让我们记住了微雕,记住了微雕艺术。

中国微雕历史源远流长,远在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就出现微型雕刻。战国时的玺印小如累黍,印文却有朱白之分。众所周知的王叔远的《刻舟》,也是中国历史上微雕艺术的经典之作之一。随着时代的发展,微雕技术有了日新月异的发展,无论从形式还是从题材,都给人留下了难以抹去的印象。


 

 

这是6月7日在陈逢显毫芒雕刻馆拍摄的在大米粒上创作的花鸟书画作品。在台湾,提起微雕,很多人都会想到陈逢显,想到他的那个毫芒雕刻馆。如今,陈逢显的这个位于新北市新店区的毫芒雕刻馆既是他的工作室也是艺术品展览馆,尽管里面陈列着不少漂亮的书画作品,但最吸引人的还是一个个安放在玻璃框内、只能通过放大镜观看的微缩艺术品。这些精巧玲珑的艺术品包括微雕、微书、微画、微塑,精工细作,出神入化。新华社记者侯东涛摄图片来源:新华网

6月14日至17日在合肥举办的2012中国(合肥)国际旅游商品暨创意礼品展览会上,由河北微雕能人在一枚橄榄核上“复原”的核舟也将亮相。

明代作家魏学洢的《核舟记》,描述了王叔远赠送给他的微雕核舟之精巧。如今,河北也出现了一位微雕能人陈美伊。她擅长在橄榄核上雕刻,近期完成的核舟,便是将《核舟记》中描述的人物和场景“搬”上了一枚不足寸长的橄榄核。据了解,在这条“小舟”上,陈美伊雕刻了19个人、8扇窗、4方桌、10个茶杯以及茶炉、茶壶各一个。船上众人有的俯首弹琴,有的昂首吹箫,有的引吭高歌,有的醉卧船尾,两名童子正在烧水沏茶。不仅人物神情、举止惟妙惟肖,胡须、衣褶也清晰在目,更值得一提的是,核舟上所有的窗扇都能活动开关。“前前后后刻了十几个成品和半成品,但是都不太满意,淘汰掉了。”陈美伊告诉记者,这些用作雕刻原料的橄榄核也比较特殊,不是平时吃的橄榄,而是从广东专门邮购的乌橄榄和黄橄榄,最适合雕刻。据了解,如今单是一枚上好的橄榄核已经卖到了二三百元,刻成的精致工艺品更是价值不菲。

本月14日至17日,旅游商品展将在安徽国际会展中心举办。届时来自全国各地的特色旅游纪念品都将云集于此,这枚微雕核舟也将进行现场展示。(中安在线孙莹记者陈丽卿)

 

 


 

“核舟记”以小见大彰显微雕精湛工艺

 

 

 微雕《清明上河图》亮相成都

2011年7月19日,由微雕大师郭月明历时两年创作的《清明上河图》微雕作品亮相成都。该作品长50毫米、宽2.35毫米,以略小于原作万分之一的比例将整幅《清明上河图》雕刻在象牙片上。薛玉斌摄(人民日报海外版)


 

 

 

 

 

微雕,顾名思义,是一种以微小精细见长的雕刻技法,其作品内容要用放大镜或者显微镜才能看到,所以被称之为“绝技”。中国微雕历史源远流长。远在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就出现微型雕刻。战国时的玺印小如累黍,印文却有朱白之分。据记载,明代的王叔远,能在一寸大小的木头上,雕刻宫室、人物,他的作品是中国历史上微雕艺术的经典之作。

到了20世纪60年代,随着放大镜等先进科学仪器在微雕领域的运用,微雕便成为一种别具一格的崭新艺术。在很多微雕作品画面上常常兼有微刻诗词或文章,此时人们也越来越认识到微刻文字书法效果重要性,那种虽刻得细微的某些作品无非蚁足一堆,在放大镜下观察,波磔点划,不成样子,字型或呆板,或歪斜,或扭曲,实不足取。微雕创作要有特别精熟的书法和国画功底,雕刻的时候才可进行“意雕”、“意刻”。微雕运刀要稳、准、狠,微雕的刀即是笔,如功力不足,因微失控,刀不达意,那作品就会见大显丑。字之歪斜,行之不齐,画之失准,配之失调,都是微雕之病。在微雕创作中,应把握刀具与石材所产生的线条变化的艺术效果。这样才能使书法和刀法笔意达到完美的统一。微雕也是十分讲究画面和章法的艺术,这就是“意在精”。虽然微雕细微到无法用肉眼辨认,但在放大镜下仍然十分精美,如大幅的书画精品。

向家华是一位微雕艺术家,他不仅在微雕艺术上有所建树,在绘画、书法等领域也是独树一帜,近日他还在中华世纪坛举办了作品展。此次在中华世纪坛举办的向家华艺术作品展共展出了向家华近年来精心创作的数十件作品。此次参展作品形式涉及广泛,微雕、书法、美术、篆刻等都有所展示,无论是在艺术造诣还是创作手法上都受到了众多业内同行的赞赏肯定。向家华的作品也曾被美国俄亥俄州博物馆、葡萄牙前任总统苏亚雷斯等艺术机构和个人收藏。

 

 

 百万字《红楼梦》微雕石头上

100万字的整部《红楼梦》雕刻在280块形态各异的石头上,最小的字所占面积只有0.25平方毫米,相当于一粒米的六十五分之一。

这是嵊州人周丽菊的杰作。从小对微雕艺术的兴趣,让她坚持了几十年,最终完成了这个常人难以想象的艺术工程。


 

 

周丽菊爱上微雕艺术是在小时候,她的父亲周长兴是有名的微雕大师。因此,从她懂事起就给父亲打下手了。

读大学时,她学的是中医,毕业后做了一名医生,但她对微雕这一艺术的追求却从未放弃过。

1989年,一场对艺术极限和人生极限的挑战开始了。周丽菊开始酝酿在石头上雕刻《红楼梦》。

说起初衷,周丽菊说,嵊州是越剧的诞生地,她从小对越剧《红楼梦》情有独钟,而且《红楼梦》又名《石头记》,这显得更有意义。

为了让微雕作品尽显古风,周丽菊坚持选用竖排繁体字版本的《红楼梦》做底本。

繁体字一般笔画繁多,不少字有二十来笔,一笔都不能认错。《红楼梦》毕竟是部超长篇小说,不像唐诗宋词,在雕刻的时候,能背诵下来再刻。

“那真是看一个字刻一个字,而且在雕刻时绝对不用放大镜”,周丽菊说,“用了放大镜,我头会晕得一塌糊涂,根本就不能刻出来。在石头上刻一百二十回的繁体字版《红楼梦》,完全是靠一双眼睛‘看’出来的。”

在一只手般大小的一块形状不规则的石头上,要将9000多个字排放得横竖有序,光是排版就让周丽菊费尽心机。

她首先要将9000多个字一字不差地数出来,然后按照字数多少计算字形的大小再进行排版,不能多一格也不能少一格。

可想而知,这是一个多么浩大的工程。

经过十多年努力,100万字的整部《红楼梦》雕刻初稿终于完成,在280块形态各异的石头上,最小的字所占面积只有0.25平方毫米,相当于一粒米的六十五分之一。

 

 

微雕祥龙图

新华网宁波1月4日电在农历龙年来临之际,我国著名微雕大师李期慈完成了一件名为《祥龙》的微雕作品。他在一片长9毫米、宽5毫米的特种象牙片上雕刻了一条金色祥龙,周围刻有12个不同字体的“龙”字。


 

 

 微雕大师针眼内雕28只大熊猫


 

 

今年64岁的郭月明生活在繁华的成都市区内,每天除了睡觉的5个多小时,书法、雕刻几乎占据了他的全部时间。他可以在普通报纸一个句号的面积内,雕刻出40多个楷体汉字;他用0.0018克黄金,雕出了一头雄狮,狮口内8颗牙齿颗颗清楚;他在一根普通中号缝衣针的针眼内,雕出了28只形态各异的大熊猫。目前,他正在一条长47毫米,宽2.2毫米的象牙片上雕刻整幅《清明上河图》。新华社记者陈燮摄

这是微雕大师郭月明在一根普通中号缝衣针的针眼内雕出的28只形态各异的大熊猫(2009年8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陈燮摄(新华网)


 

 

 “寒山诗刻”微雕石章亮相寒山古钟博物馆


“寒山诗刻”微雕石章。新华社(王建中摄)

 

 

2005年12月21日,苏州微雕工艺家潘裕果经过8个多月的精雕细刻,将《寒山子诗集》中收录的388首诗作以诗配画形式,分别刻录在216块寿山石章上,并即将在“寒山古钟博物馆”陈列展出。(新华社)

 

 

象牙片上雕刻42位美国历任总统肖像

 

 

浙江宁波微雕大师李期慈在一颗普通米粒大小(6毫米×3毫米椭圆)的象牙片上,用线描方式惟妙惟肖地刻画出从美国第一届总统华盛顿到近期刚刚连任的布什在内的共42位美国历任总统肖像。将作品放在20倍的放大镜下观赏,42位总统的头像或正或侧,依照就任先后依次排列,形貌清晰可见。[新华社照片]
 

 

 

世界最小雕刻金鱼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陈逢显创作的微雕作品——《世界最小雕刻金鱼》

2012年1月11日,为期一个月的全球最小雕刻展在香港大埔超级城开幕,展出台湾微雕艺术家陈逢显的多件作品,包括《世界最小的龙》、《世界最小的黄金茶壶》和《世界最小雕刻蜗牛》等。据悉,被称为“台湾微雕第一人”的陈逢显从事微雕艺术30多年,一直尝试在最小的物体上创作终极艺术,曾在纸、木、竹、棉、石甚至沙粒、头发、米粒、火柴棒、瓜子等材质上创作120多件作品。新华网图片宋振平摄

 

 

令人难以置信的铅笔微雕

世界上有许多艺术家用铅笔来创作自己的作品,但仅用铅笔头、小刀,甚至不用放大镜就雕刻出一系列令人难以置信的作品,道尔顿格蒂创造的铅笔微雕作品是独一无二的。(金鹰网)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