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院校 > 画家李涵忆老美院校风 称绘画艺术纯洁美好

画家李涵忆老美院校风 称绘画艺术纯洁美好

2014-10-17 15:42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rd,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中新网石家庄10月17日电(记者陈国林)“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事情,当有些事情解不开、弄不明的时候,只要延着一个‘利’字去追寻,大多会找到答案。”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教授、著名画家李涵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近期,内地教育文化界有几个事件较热,分别是“厦大博导诱奸女学生”、“四川美术学院副教授王小箭‘强吻’女生”、齐白石关门弟子许麟庐遗产纠纷案,令人眼花缭乱。李涵教授这番话,是针对几年前著名画家吴冠中“炮轰”某些机构及艺术圈“造神运动”讲的。

李涵教授今年74岁,可谓年逾古稀。他16岁成为国画大师李苦禅的入室弟子,21岁受到美术教育家叶浅予赏识考入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先后师从郭味蕖、田世光、肖淑芳、李斛等名家,上世纪70年代又深受艺术大师吴作人先生熏陶,可谓亲历了中国书画界的一个甲子。作为中央美院文革前的最后一届毕业生,他先后在天津工艺美院、广州民族民间艺校、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任教,对教育界也颇为熟悉。如今老人大多时间在北京郊外的画室写字画画,甘于寂寞,卓尔不群,也偶尔写些“让人不待见的文字”。听他讲述教育文化界的一些故事,对目前高校校风、师风或有启发。

回首青少年时代:大师都有大风范

李涵教授1940年出生,祖籍河北泊头。因一份乡谊,记者几次与他接触,深感其谦和温婉、虚怀若谷,有时也“幽”一默令周围的人大笑。比如,他作为当今写意花鸟画坛的领军人物,曾为人民大会堂、中南海和多国驻华使馆作画,作品被多家机构收藏,多次入选全国重大美展,但收藏证书却随意丢放。一次,几个学生整理旧书,发现几本他的收藏证书,如获至宝般拿给他看,认为应好好保存。他笑笑说:“你们愿意留就留吧,我一把年纪了,还显摆这个,不被朋友们笑话吗?”有人以洪七公展示“南帝北丐”证书作喻,举座莞尔。

 

 

在李涵教授看来,人生能走上绘画的道路是一种机遇,而绘画艺术是一种文化,纯洁而美好。

在媒体报道中,李涵先生与李苦禅、叶浅予、吴作人等大师的结缘是个传奇。但在他自己的叙述中,更像一个温暖的励志故事,大师们的风范隐约其中。

据回忆,李涵的青少年时代在河北泊头的贫穷乡村度过,还当过一年农民。他自幼痴迷画画,但当时条件艰苦,没有宣纸和能临摹的画册,也没有老师,只能靠临摹农村的画片和年画自学,画孙猴猪八戒、老虎人物等,有时在沙地上,有时在窗户纸上。到初中时,他开始在图画纸上临摹齐白石的大虾、牵牛花等。与苦老的结缘,则缘起学校的一位老师,这位叫郭乃忠的老师告诉他,认识齐白石的大弟子李苦禅先生,有机会的话可以介绍拜师。

由于父亲在北京工作,李涵经常到北京过寒假,流连忘返之地是东安市场的画店和旧书摊。约1957年冬的一天,再次闲逛的他转到了中央美术学院门口。当时校内正举办叶浅予先生画展,李涵想进去看却被传达室拦住了,问他找谁,他脱口蒙了一句:“找李苦禅先生。”传达室的人告诉他,苦老住在煤渣胡同6号,距美院百米左右,就这样李涵见到了李苦禅。

当时苦老58岁,李涵十六七岁。这个来自河北乡下的少年向苦老提及郭乃忠老师,苦老说认识。李涵问:“怎么称呼您呢?喊您李大爷行吗?”苦老说:“行,称呼什么都行。”

在李苦禅先生家里,李涵才知道什么是宣纸。据回忆,当时一位叫董益三的人,画齐虾,当场教李涵齐虾的画法。李涵画好虾拿给苦老看,苦老说虾画得还可以,字写得不好,然后把字去掉,替他落了上款。交谈中,苦老告诉李涵,初中毕业只能考美院附中,并表示附中招生时会告诉他。

 

 

相关资料显示,董益三(1904-1989)原国民党军少将,湖北荆门人,黄埔军校武汉分校第六期毕业。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专员、全国政协委员等。

回校后,李涵与苦老开始书信往来。苦老指点的画作、回信等,李涵珍藏至今。但报考美院附中的事搁浅了,因为没报上名。

1961年,中央美院文革前最后一次对外招生。在沧州一中上学的李涵,用借来的笔墨纸砚画了几幅报名需要的画,取得准考证。他后来在北京又见到苦老,告诉先生报考了中央美院,苦老却认为美院招生名额太少,很难考上。

中央美院国画系当年招生仅9人,还是人数较多的一年,分3个科,每科3人。李涵认为,他之所以能如愿以偿地考进花鸟科,幸运的是遇到了系主任叶浅予主持招生。叶先生只看笔墨功底,造就了一代青年的怀才有遇。

“那个时代美术专业招生是很规范的,决无后门可言。”据李涵透露,李可染先生招研究生,其儿子李小可居然没被录取。还有很多美院老教授的子女都没能在美院上学,如徐悲鸿先生、蒋兆和先生的子女。老中央美院校风之正可见一斑。

谈现在美校招生:总不能让学生画后脑勺吧

“是金子总会发光只是一种说法,金子埋在地里不让它出来,它发不了光。”李涵教授认为,艺术家的成功除了勤奋和天赋之外,机遇非常重要。“可以说我学画的机遇来之不易,所以倍加珍惜。”李涵表示。

在中央美院,李涵和他的同学们享受了“现在学生无法比拟”的学习条件。据回忆,他们上午上课,下午自由活动。因为学校在王府井,每天下午,他们都凭校徽免票进入故宫绘画馆现场临摹,古代大家的作品都能亲眼看到,包括《清明上河图》。学校还经常组织学生去动物园、颐和园等地写生。上课时临摹的都是吴昌硕、任伯年、齐白石等大师的原作。授课老师不仅有李苦禅、郭味蕖等名家,还有校外名师讲课示范,潘天寿、吴作人、王雪涛诸先生都曾为他们当场挥毫。

 

 

李涵教授认为,国画不论题材还是技法都多种多样,一个画家不可能、也不应该面面俱到,一定要有所侧重,最好是一专多能。在这方面,老中央美院做到了因材施教。比如,他的同学、河北霸县人许鸿宾,原来在农村教小学,爱画草虫,学有所成,国画系主任叶浅予就录取了他,要为中国培养一个草虫画家。最终,许鸿宾不负叶先生愿望,成为了一代著名的草虫画家,画界尊称“蝈蝈许”。

在李涵教授看来,真正的艺术家从事艺术事业的动机只有一个,就是对艺术的爱,他最大的乐趣就是学习创作绘画作品的过程,享受作品成功的喜悦。但并不是每个人都如愿以偿,有的甚至要付出巨大代价。比如宋徽宗,为了画画连皇帝都不当了,以至于国破被俘。还有他一个学生,在老家泊头市油库当警卫,是个复员军人,1975年春,领导谈话说画画影响工作,今后不许再画。当晚,这个学生吃了一瓶安眠药离开人世。

李涵先生因而希望,从事书画的人要珍惜自己的机遇,经常鞭策自己,争取在艺术上有所造诣,不要斤斤于经济上的得失。社会上,也不要以经济状况衡量书画家的成败。有些幸运的人在有生之年混出个名利双收,但毕竟只是少数。更多的人是生前默默,身后无闻。“在有生之年做了自己爱做的事也是一种幸运,至于身后的事,就不要管了。”

对于目前美术院校招生,李涵教授有自己的看法。他说,过去美术专业招生,不管报名的人有多少,都要先看考生的习作,然后发准考证,根据招生人数来确定参考人数,如招十个人,也就发百十个准考证,大部分人拿不到准考证就不必参加考试了。这样既避免了劳民伤财,又减轻了组织考试时校方的负担。“要知道布置个考场很不容易,以前都是高水平的老师来布置,还要请模特。一个考场最多容纳20个考生,人再多了考生怎么画?可画的角度有限,总不能让人家画后脑勺吧?”

据介绍,在判卷录取程序,当时是将考生的作品全部封号摊开,有的学校由几名老师打分,根据总分决定录取的名次。也有的学校是由权威老师裁定录取,这关键要看学校有没有服众的权威。在老中央美院,徐悲鸿先生在世时是由他亲自录取,中国画系是由叶浅予先生选定。

现在美术院校招生就不同了。李涵教授说,不管多少人报考,都让来考,谁都能报上名,不存在准考证的问题,有的美术学院报考人数达3万之众。都来参加考试,考生的衣食住行姑且不提,考场如何安排?谁来监考?考生的卷子谁来评分?考生的卷子不能摊在墙上进行比较,如何鉴定优劣?有的还要请外校的人帮着判考卷。学校和老师们为什么“乐于”应对这些困难呢?“原因是每名考生都要交几百元的报名费,学校光报名费就收了百万千万。有了这千百万,他们觉得怎样做都值。”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