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魏晋六朝至明清以降,历代山水画家无不以抒发心性为重,所谓心性就是指历代士人、画家在其深入骨髓的儒、道、释等思想与其在社会实践中的个人际遇相碰撞时所生发的感知与觉悟。汤余铭先生可以说敏锐地抓住了支撑中国山水画艺术审美体系的两个重要的支点,即“尚意”精神和“卧游精神”。几十年来,汤余铭先生遍访名山古刹,把佛教故事、佛教人物、佛教圣地等佛教题材都作为创作的对象,尤其是画佛教圣地的山川河流,他作画有山水依据,但从不为形质而形质,为笔墨而笔墨,而是在努力阐释自己与佛教圣地对话中所得到的感悟和启示。他说,画佛、画佛教圣地,就要心中有佛、有山水,在创作前对不同的笔墨运用能达到什么效果要了然于胸,而且须有一份虔诚的心,用心酝酿才能做好。正因为用心,所以他的山水作品立意深远,构图新颖。有静气,有灵气,有动感。“卧游”精神就要创造一个让人们的灵魂可游可居的精神乐园,使人们在轻松的审美过程中,精神得以慰籍,人格得到升华,从而使山水画艺术起到“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的功用,汤余铭为此倾注了不懈的努力,也达到了雅俗共赏的艺术效果。
去年,汤余铭先生参加了中央文史馆和《中华书画家》杂志组织的在海峡两岸引起很大反响的《新富春山居图》系列创作活动,他的作品也多次被《人民日报》等重要媒体刊用;今年他创作的《大足山石窟》长卷将在伦敦奥运会奥林匹克美术大会上展出,实属可喜可贺!
艺术没有止境,前行不能止步。浮华面前,汤余铭决心回到创作的本真和初衷,再到名山大川里去写生、去创作。他说,石窟艺术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需要后人的尊重和保护。因此,他计划把中国15大石窟都收入画中,把中国的古文化展示给更多的人们。他相信,这些文化遗产还有很多内涵可以挖掘。
相信这一次的“再出发”,一定会带来新的感受和全新的创作灵感。我们期待着……(作者系人民日报社《人民论坛》主任、人民美术网副总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