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最新动态 > 根植于传统 创新于当代——记居士画家汤余铭

根植于传统 创新于当代——记居士画家汤余铭

2014-12-17 16:11 文章来源:人民美术网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汤余铭先生(号“北雁山人”)是一位值得我们敬重的艺术家,一是他在绘画艺术上孜孜不倦,将传承传统和不断开拓创新结合起来,走出了一条独特的艺术之路。二是他在做人上,他性格温和,待人真诚,行事低调。

早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前后,他从浙江美术学院(即现中国美术学院)毕业进入浙江省美术创作组创作的宣传画和其他画作已名闻全国,其中《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 二十四周年》、《保卫祖国》、《毛主席视察东方红公社》、《东海女民兵》等作品分别由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西泠印社出版社等出版并发行全国,发行量均在百 万张以上。但他却一直很少对人提起。在美术专业机构工作,各方面的条件都不错,工作和生活都比较轻松,他却觉得创作题材上的限制束缚了自己对艺术的表达, 于是他经常出外采风,经常连基本的食宿都解决不了,很多同事都惊讶于汤余铭的“自讨苦吃”,而他却在“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中默默地坚持了下来,而且经常 是尘土一身,脸上洋溢着微笑。他在有所思、有所感、有所得中体会写生与创作的乐趣。

 出去领略了祖国的山山水水后,使汤余铭更加意识到灵感和创新是艺术的生命所在。上世纪80年代末,他终于辞去了很多人为之羡慕的“铁饭碗”,真正开始了他“师古、师造化、师己心”的创作创新旅程。

上世纪90年代初,汤余铭开始被佛教文化吸引,研习了大量佛学方面的著作,并且用了20多 年的时间在各石窟中观摩学习,龙门石窟、敦煌石窟、麦积山石窟和印度奥兰加巴德埃洛拉石窟、阿旃陀石窟等都留下过他的足迹。在北魏时期留下来的云冈石窟 里,汤余铭先生更是留了差不多两年时间。在五台山,他十几年如一日潜心于佛学和佛像绘画的研究,期间,他创作了大量的佛教题材画作,被众多媒体誉为“当代 系列画出中国名胜石窟各种佛像第一人”,他也是当代第一个用中西结合的绘画方法和三维空间表现手法展现石窟各种佛像的画家。因为在该领域的诸多创新和贡 献,汤余铭和他的作品近年来尤为引人注目。

从 魏晋六朝至明清以降,历代山水画家无不以抒发心性为重,所谓心性就是指历代士人、画家在其深入骨髓的儒、道、释等思想与其在社会实践中的个人际遇相碰撞时 所生发的感知与觉悟。汤余铭先生可以说敏锐地抓住了支撑中国山水画艺术审美体系的两个重要的支点,即“尚意”精神和“卧游精神”。几十年来,汤余铭先生遍 访名山古刹,把佛教故事、佛教人物、佛教圣地等佛教题材都作为创作的对象,尤其是画佛教圣地的山川河流,他作画有山水依据,但从不为形质而形质,为笔墨而 笔墨,而是在努力阐释自己与佛教圣地对话中所得到的感悟和启示。他说,画佛、画佛教圣地,就要心中有佛、有山水,在创作前对不同的笔墨运用能达到什么效果 要了然于胸,而且须有一份虔诚的心,用心酝酿才能做好。正因为用心,所以他的山水作品立意深远,构图新颖。有静气,有灵气,有动感。“卧游”精神就要创造 一个让人们的灵魂可游可居的精神乐园,使人们在轻松的审美过程中,精神得以慰籍,人格得到升华,从而使山水画艺术起到“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 的功用,汤余铭为此倾注了不懈的努力,也达到了雅俗共赏的艺术效果。

去年,汤余铭先生参加了中央文史馆和《中华书画家》杂志组织的在海峡两岸引起很大反响的《新富春山居图》系列创作活动,他的作品也多次被《人民日报》等重要媒体刊用;今年他创作的《大足山石窟》长卷将在伦敦奥运会奥林匹克美术大会上展出,实属可喜可贺!

艺术没有止境,前行不能止步。浮华面前,汤余铭决心回到创作的本真和初衷,再到名山大川里去写生、去创作。他说,石窟艺术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需要后人的尊重和保护。因此,他计划把中国15大石窟都收入画中,把中国的古文化展示给更多的人们。他相信,这些文化遗产还有很多内涵可以挖掘。

相信这一次的“再出发”,一定会带来新的感受和全新的创作灵感。我们期待着……(作者系人民日报社《人民论坛》主任、人民美术网副总裁)


责任编辑:李亮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