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问题是,中国如此之大,是不是每一个省、市、县、区都要打造自己的“名片戏”?从经济学角度看,如果一窝蜂而上,其结果必然是同质化竞争,大量作品会面临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输”的局面。理想的“名片戏”创作,最好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发挥比较优势,科学预估作品产生后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收益。
艺术品质是“文化名片”的生命线,任何传播的诉求都必须服从艺术效果、尊重艺术规律。巴黎圣母院让世界游客向往,不仅因为雨果把这一建筑描绘得美轮美奂,更因为其中的故事令人荡气回肠,其中的人物让人难以忘怀。“名片戏”如果不能塑造有血有肉、震撼心灵的人物形象,不能讲述令人着迷、印象深刻的故事,宣传地方文化特色的美好愿望必然落空。
诚然,我们不能因为“文化名片”式作品的某些不足而全部予以否定,同时也不宜把“文化名片”的打造看作一个地区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应该超越急功近利的政绩观,放宽视野,放长眼界,从文化建设的大局出发,鼓励创作者脚踩大地,熟悉本乡本土的文化和民众的生活,同时超越乡土本位的局限,研究适合自己创作个性又有长期思考和深刻体验的题材,创作出既有地域和民族特色,又能为普通百姓提供深刻启示、具有高度审美价值的作品。也只有依靠这样的踏实努力,真正立得住、叫得响的“文化名片”才会不断地浮出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