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报:近两年国内陆续出现很多艺术博览会,从某个角度反映出中国的艺术品消费者正在被逐渐培养起来。这些藏家的出现意味着什么?
汪民安:还是一个经济问题。有钱了,买艺术品就自然而然。许多年轻人更多地了解国外的情况,他们很容易接受外国人收藏的观念——二十年前买艺术品对中国人而言是个陌生的概念。法国哲学家巴塔耶有个观点非常有意思,他认为,饱满的能量积攒到高潮之后都需要来一次无用地释放。钱太多了,当然要来一次无用的释放。今天,艺术品存在的部分意义就在于消耗和释放社会多余的钱。尽管艺术品无实际效用,但是,从富人的角度来看,艺术品消费可以为自己建立形象——买几套别墅只会被人当作暴发户,但无实际功用的艺术品消费却可以建立自己的形象;而且从拍卖会上买艺术品,打败了其他的竞争者,会更有某种难以言说的炫耀感。这就是许多藏家在竞拍成功后的举止令人捧腹的原因。
不要试图理解,尽量去感受它
日报:中国当代艺术快速增长的代价到底是什么?
汪民安:中国艺术家在绘画技术方面决不比西方差。但就我所看到的,我们通常所说的观念艺术,比如影像或装置或行为等等,我看到有意思的东西不是很多。或许这方面确实需要积累,艺术家思考和观念的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