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人士认为,当前,对艺术品市场价格泡沫的质疑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屡创新高的艺术品价格与国际市场通行规则严重不符。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以来,我国艺术品市场上仅超过亿元人民币成交价格的拍卖行为就已超过10宗,其中最高的超过4亿元,不仅超过当前国际市场上对我国艺术家及艺术作品的普遍估值,也大幅超过金融危机以来国际市场传统主要艺术品成交的通行价格。
二是天价交易背后存在的虚假套利乃至洗钱嫌疑一直没有澄清。多位拍卖业内人士向记者坦承,和“拍假”相比,“假拍”不付款也已成了公开的秘密,拍卖机构完成拍卖后收不到款的现象更是屡见不鲜。专家对此质疑认为,“假拍”和“天价”结合,很可能是为了洗钱,“在不付款的前提下,通过种种违法违规渠道,用拍卖炒作出的高价将艺术品抵押给银行获取高额贷款。一位文物鉴定专家则认为,虚假价格“不仅发生在拍卖会,在画廊、古玩店等一级市场也普遍存在”,且一级市场的发票比起拍卖会的成交记录具有更强的抵押功能,洗钱可能性也就更高。
价格泡沫背后的市场“失衡”,反映出艺术品交易市场的法律失范之痛。专家说:“艺术品市场看上去似乎很多部门都在管,但是又都没人管,这里面牵涉文物、工商、发改、海关、公安等多个部门,究竟该由谁牵头负责,没有说法,我国也没有明确法律条文对艺术品市场的制假行为做出约束。”
深圳市一家投资公司负责人近年来热衷收藏国内中青年画家的作品,为此他开设了画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