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艺术品市场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然而,业内人士指出,规模增长并未有效带动市场运行质量同步提升,一些扭曲现象甚至还在局部地区、局部领域有所放大。能否正视种种乱象折射的诸多深层次结构问题,已经成为艺术品市场避免“结构性坍塌”的关键所在。
去年年初,深圳一市民在看到一份某中心宣传信息后动了心,把收藏的多件物品提交给某中心鉴定审核,希望以此获得授信贷款。然而,接下来3个月,却让他经历了如同过山车一般的跌宕起伏。
最初,他拿出的一尊鎏金佛像被该机构业务人员评估为“价值350万元到450万元”,随即业务人员建议他按此价值缴费进行正式评估;在随后该机构举行的一次鉴宝活动中,一位“故宫博物院专家”也凭肉眼观察,给出了“真品”的认定。按照这家机构的要求,他先后缴纳了保管费、信息管理费、保险费、检测耗材费等近4000元费用,等待最后一次仪器检测结果。然而,他等来的却是一纸“x光谱检测铜元素过高应为现代仿品”的审核报告。他要求对审核报告进行复核,中心方面的回复则是:要么去香港中文大学,要么去牛津大学,国内其他机构的评审一概不认,理由是“国内没有权威可信的鉴定”,既有收费则不退。
“几次鉴定,差别如此大,还让我们去找境外机构。到底还有没有地方评理?哪里能证明不是这家机构恶意骗取鉴定费?”他气愤地说。
他的疑问并不是个案。京、津、沪、粤等地多位专家学者、业内人士均认为,真伪鉴定已成为困扰艺术品市场运营的最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