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有些资料已经出版,比如傅雷写给黄宾虹的100余封书信;也有一些新发现,反映了他在治学上的成就,比如黄宾虹画的古玺手稿,数量数以千计,特别精彩。
书画部主任赵幼强过目了所有资料,最让他吃惊的,是数量庞大的求画书信,毛估估,总数不少于一半,也就是2000多封。
“按照每封信求两张来算,起码有4000多张作品。”更何况,有些信求画多件。
赵幼强说,可见,黄宾虹作品的存世量之巨大。
资料里,还发现了一份黄宾虹的润例。
那是1946年,物价飞涨,83岁的黄宾虹重新制订了“虹庐画例”(虹庐是黄宾虹的别号),“山水每方尺五万元,花卉篆联减半,双款题跋诗文另议,润金先惠空函不答。黄宾虹自订”——这份润例,很货真价实,因为,从作画所费的功夫上说,花鸟可能半天就能画两张,而一张山水则要画一周。
在当时的书画圈,书画家并不以言钱为耻,这样的润例不是个例。就拿齐白石来说,1920年他自写了“卖画不论交情,君子有耻,请照润格出钱”的字幅,挂在客厅显眼处,甚至标明“花卉加虫鸟,每一只加10元,藤萝加蜜蜂,每只加20元。减价者,亏人利己,余不乐见。”
那么,这样的润例,算是高收入吗?
根据《大众晚报》1947年7月30日的资料,1946年,100法币只能换一个蛋,到了1947年,只能换到一只煤球或三分之一根油条,到1948年,则只相当于4粒大米了。可见,黄宾虹的一张画,在最多的时候,也就500个鸡蛋。据说,1946年齐白石到南京、上海办画展,带去的200多张画全部卖出,带回来的“法币”连十袋面粉都买不到,第二年,他索性挂出了“暂停收件”的告示。可见,他们享受的待遇,和今天书画家们还是有差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