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不是
不食人间烟火的画家
从这些书信看,当时向黄宾虹求画的人非常多,亲戚、好友、同事,还有很大一部分社会名流,比如郭沫若、夏衍,都曾向他求过画。
黄宾虹的卖画高峰期,基本集中在上世纪一二十年代至新中国成立前。之后,社会变革,贫富差距减少,购画的需求急剧下降。
1948年秋,黄宾虹应国立艺术专科学校之聘,任国画教授,全家从北京迁往杭州,居住在栖霞岭31号一座单独的寓所里。从此,他开始进入静心创作的艺术巅峰时期,作品也不再有商业味。可以说,杭州七年,是黄宾虹创作最理想化的时间。
赵幼强说,市场化不仅让黄宾虹不为柴米油盐烦恼,也促进了他的艺术创作。
“黄宾虹卖画,更多还是为了以商养艺。他需要很多素材,需要买收藏品,创作上的开销非常大,他不可能光靠工资来养活他的创作。”
“大家都知道他和傅雷经常探讨艺术,其实,很多探讨是在办展卖画的过程中完成的。傅雷经常通过市场的反馈来引导黄宾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