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说,当时的求画者通常很直接,画什么地方山水,都是点名要求的。蜀中、桂林、黄山、浙东山水,黄宾虹都按照要求完成。有人说,黄宾虹的山水不是从自然中获得的,但看到这些书信之后再去观察他的作品,会发现他的山水画还是与自然有对应的。当然,他通过了自己的艺术创作手法来表达。
对此,黄宾虹的太太宋若婴曾有段回忆——一次,一位友人以四川山水为主题请黄宾虹画一部册子,“他画了峨眉写生的真山真水,画得漆黑,可是神气很佳。结果,这个人是江苏人,对于高山峻岭看得较少,就嫌黄宾虹画得太黑,不太漂亮,心中不太乐意。其实这本册子真是他通过游览写生所得的美好山水,通过自己的情意反映在画上,可以说是他得意的笔墨。”
当时,在上海举办展览的画家,都喜欢在展览前请客,来者都是富商巨贾,展览会一开幕,这些人便来定画,所谓“捧场”。黄宾虹很看不惯这些,有些富商拿钱来要画,他会拒绝,但只要是真诚求他画的人,他都愿意给。
有些人因为经济困难拿了黄宾虹的画去卖钱,他就对太太说:“我给人家的画,卖不卖由他,如他卖了,我等于在经济上帮助了人家,也是好事。”
这些年,赵幼强一直在深入研究黄宾虹,这一次专门提出黄宾虹润例的问题,是因为他认为现在的黄宾虹研究过于主观,而他“反对把黄宾虹神圣化”。
“黄宾虹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艺术家,他之所以成功,就两个字——勤奋。黄宾虹不是什么天才画家。这么大量的作品和手稿,一般人无法想象。这给了我们一个提示,艺术是在学习中前进的。黄宾虹晚年变法,完成了自己的艺术巅峰创作,正是因为他在学术研究中不断体会创作。”
“对黄宾虹的研究必须要耐下心来,他的信件和著作都客观呈现了他的成长经历,黄宾虹不需要主观的评价。”赵幼强说,现在浙博正在进一步做的,是逐步开放黄宾虹的资料,通过进一步的整理,向观众和社会呈现一个更为客观的黄宾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