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学术 > 属羊的古今名人书法更是一绝(组图)

属羊的古今名人书法更是一绝(组图)

2015-02-11 11:20 文章来源:书画圈网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曾国藩书法

曾国藩书法:瘦劲挺拔风格端整(1811——1872年)

曾国藩(1811——1872年)清朝大臣,湘军首领。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人。道光进士,穆彰阿的门生。原任京官,1852年奉诏在湖南办团练,创建湘军,造战船,建水师。

曾国藩不仅是中国有影响的政治家、军事家,而且还是有成就的文学家、书法家。他开创的“湘乡派”散文,既讲求文采,又注重实用,被梁启超誉为“桐城派之大 成”。他的书法圆润秀劲,自成一家。清符铸曰:“曾文正公平生用力至深,唐宋各家皆有尝习,其书瘦劲挺拔,欧,黄为多,而风格端整”。

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是个善书的塾师,他在曾国藩的学书道路上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正如曾国藩自己所说“我先大夫竹亭公于学赵书,秀骨天成,我兄弟五人于字 皆下苦功”(《家书:咸丰九年三月二十三日谕纪泽》)。曾国藩十分推崇赵孟頫,认为他的书法“集古今之大成”,这和其父亲喜爱赵书不无关系。此外,曾国藩 自己也把习字当成必不可缺的日课来作,“兹拟自今以后,每日早起,习寸大字一百,又作应酬字少许”(《日记•道光二十年六月初七日》);近来每日习字,不 多看书”(《家书:道光二十二年三月十一日呈父母》)。即使在和太平军作战期间也不曾间断,“余在军中,不废学问,读书写字,未甚间断”(《家书:咸丰六 年十月初二日谕纪泽》),“每日笔不停挥,除写字及办公事外,尚习字一张,不甚间断”(《日记:咸丰十一年二月廿五日》)。

在长期的书法实践中,曾国藩不但书艺与日俱进,对书法的领悟也日益加深。从用笔结体到临帖作书,他都有不少独到的见解。曾国藩书法的整体风格是阳刚与阴柔并济,概括地说就是“寓圆润于秀劲,合雄奇于淡远”。

在执笔方法上,古人最常用的是“拨灯法”,钱载说“拨灯之法,这两种方法历来被习书者视为圭臬。但曾国藩却能够不为成法所囿,悟出“修脚法”,他说:“偶思写字之道,如修脚匠之修脚。

在执笔高低上,曾国藩也有不同于他人的见解。虞世南云:“笔长不过六寸,提管不过三寸,真一,行二,草三。”而曾国藩却说:“大约握笔宜高,能握至管顶者 为上,握至管顶之下寸许者次之,握至毫以上寸许者,亦尚可习。若握近毫根。则虽写好字,亦不久必退,且断不能写好字。吾验之于已身,验之于朋友,皆历历可 验。”

在运笔方法上,曾国藩强调“换笔”。他说:“古人每笔中间,必有一换如绳索然,第一股在上,一换则第二股在上,再换则第三股在上也,笔尖之着纸者,仅少许 耳,此少许者,吾当作四方铁和用,起处东方在左,西方向右,一换则东方向右矣,笔尖无所谓方也,我心常觉其方,一换而东,再换而北,三换而西,则笔尖四面 有锋,不仅一面相向矣。”

曾国藩还强调“结体”。他说:“大抵写字只有用笔、结体两端。”(《家书:咸丰九年三月初三日谕纪泽》)又说:“然吾所教尔者,尚有二事焉。一曰换笔…… 二曰结字有法,结字之法无究,但求胸中有成竹耳。”(《家书:道光二十四年三月初十日京寓致六弟九弟》)如何做到“胸中有成竹”呢?曾国藩给的答案是临帖 和摹帖,他说:“作书者宜临帖、摹帖。”

曾国藩书论的精妙处至今对我们不无启迪,但他的书法却多有遗憾。由于一心想整合北碑南帖,兼容刚健婀娜,他的书法不可避免地个人面貌不强,对书史的影响也 乏善可陈。晚年的曾国藩也意识到这一点,他说:“是日悟作书之道,亦分阳刚之美、阴柔之美两端,偏于阳者取势宜峻迈,偏于阴者下笔宜和缓。二者兼并鹜,则 两失之矣。余心每蹈此弊。”(《日记:同治四年十月二十日》)这岂非宿命?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