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行之
在艺术市场上,有这样一条规律:抬高一个艺术家的最高价格,已被证明必然导致这个艺术家的其他作品,甚至这位画家的对手身价的上涨。
1850年以来的艺术品市场,金钱与艺术的联姻更加牢不可破。正是在这一时期,宫廷里的国王、亲王和贵族地主终于将艺术市场拱手让给了欧洲的金融家和工业中产阶级。“富有的中产阶级和上流社会的富人对待艺术品的态度有着显著不同。在很大程度上,国王、亲王和贵族们购买艺术品是为了收藏,而以商业为取向的中产阶级则是为了交易。”在研究艺术品市场长达30年、曾任英国保守党艺术部长顾问的戈弗雷·巴克(Godfrey Barker)笔下,160多年来,这群手握最重要艺术品的人似乎仅仅是“为金钱而艺术”。
“无论东方国家还是西方国家,艺术品长期以来一直是一种金融玩具,一件艺术品高昂的价格能够衍生出新的高昂价格。”在《名利场——1850年以来的艺术品市场》一书序言中,他如此写道。去年末,该书中文版由三辉图书出版。
巴克的观点也并非妄言,在这本书里,他以大量的例子说明了人们如何通过艺术品的流向、价格与金钱交易之间的关系,并回溯了160多年来,艺术品是如何在世界各国的权贵手中流传?艺术品价格又为何会有如此之多的起落?艺术品是如何被资本选中作为升值工具,而这一工具又缘何能够上演涨跌如此迅速的戏码?
决定了他抱有上述看法的是巴克选择的观察角度:他将着眼点放在艺术品引发的金钱效应,而非艺术价值;他也将艺术品市场放在整个金融体系的起落中,而非艺术史中进行考察。因而,《名利场》一书所谈论的“艺术品”也仅仅是艺术品作为“投资标的”的一面,而并非艺术品所为人类带来的全部。无论“为艺术而艺术”亦或“为金钱而艺术”,这都是存在于这个时代的现实。但,《名利场》选择谈论的是后者。
巴克认为:“艺术品市场之所以爆炸,也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艺术市场容易被操纵。”而“当代艺术品的价格之所以上涨,是因为买下这些作品的人必定会让其上涨,他们策划了半打市场操纵来保证这一点。”在书中,巴克常常作如此犀利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