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界浑融 色墨无碍
尽管,人们总喜欢用“黑团团里墨团团,黑墨团中天地宽”这两句诗来形容黄宾虹晚年的水墨创作。但“黑宾虹”不仅仅是黑,这次展览,骆坚群特别从 5000余幅作品中挑选了100余幅设色山水,展现了他“墨不碍色,色不碍墨”的浑融境界。“70岁之前,黄宾虹是以水墨为主进行思考与实践的。到了70 岁以后,他开始在文章中大量讨论色彩。在他看来,元代崇尚淡墨以后,浅绛设色开始成为水墨的附庸,他在‘白宾虹’时期也是如此。”
那么,黄宾虹是 从什么时候开始由浅绛中走出来呢?骆坚群表示,在他提出浓墨法以后,重色丹青才有可能出现。“他后期的作品设色都是以矿物颜料为主的,色彩非常鲜明亮丽。 有人将其和西方绘画对接起来,那不是因为他借鉴了西方,而是他从自身的‘变法’探索中,获得了与西方绘画色彩对话的可能,让观众惊叹中国画的设色可以这么 强烈。而由于他的重色丹青与浓墨法融合得这样自然而然,导致人们在讨论他的‘黑密厚重’时,几乎把他的设色忘记了。”骆坚群说,由于黄宾虹的变法,直插入 中国绘画更古老的传统,也因此,他作品的现代性体现得更加深刻。“一位老师曾告诉过我:好的现代性需要一个特别大的跨度,一头伸向历史深处,比别人更古 老;另一头才可能指向更遥远。这一说法用在黄宾虹身上特别恰当。”
同时,骆坚群谈到,黄宾虹也 是一位古文字研究学者,对古文字的空间构造有独特理解,他认为中国画的空间乃是以中国文字为依据的,因此和世界上其他画种拉开了很大距离。“这一观念,到 目前还没有看到别人阐述过。我以为是非常独到、精准的。其确立有两大好处:一是他的作品空间永远是中国特性的;二是中国画的存在有了更清晰的合理性。认同 了这一点,无论怎么画,作品都在中国画范畴。今天,可能还有不少人无法理解黄宾虹:一个画家想那么多干什么?事实上,他用自己的实践、作品实现了创作理 想。为什么我们看现在很多中国画家的作品,会觉得他们画得太别扭、太浅薄?就是因为其空间观念已经脱离了汉字。”
当代画家学习黄宾虹
只有皮毛未及精髓
那么,当代有一批画家打着学习黄宾虹画法的旗号,声称自己的创作与黄宾虹一脉相承,他们到底又做得如何呢?国画家庄小尖直言不讳道:“在我看 来,大家基本只学了点皮毛,更不客气地说,只学到了渣——仅仅是笔墨上和黄宾虹的作品有相似处,并未学到精髓、探到内核,因此无法呈现黄宾虹作品那种精气 神。”
当然,庄小尖也认为,黄宾虹确实很难学,甚至不可学。
首先,从个人阅历来讲,黄宾虹与 当时的社会变革有着绵长的渊源;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他在上海做过美术出版、文物鉴定,有相当的文化能力;后来又到北京审定故宫书画,对中国画的发展脉络了 解得非常清楚,个人收藏涉及到青铜器、瓷器、玉器等,非常丰富。“他不是以单纯的画家身份出现的,而是一直处于文化圈顶层。无论是文化积累、个人境界,他 都可谓是精神贵族,创作的作品才能超凡脱俗。”
此外,庄小尖也特别强调黄宾虹的 书法。“虽然在相当时间内,很多人并没有把他当书法家,但他的书法非常有内涵、有韵味。他写大篆,但跟当时的金石学家罗振玉、商承祚、容庚等不同,很大 胆,将行草韵味带入大篆中,把金文写得活泼、生动,带有强烈的个人气息,这说明他具有强大的文化自信。这么多年来,很多人光从图式、用笔上学习他,并不知 道他的精神所由,因此学得不好——从形而上讲,没有他的人格魅力、文化积累,就达不到他的精神高度;从形而下看,没有他的金文功底、书法历练,笔下也达不 到他的力度、气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