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陶瓷 > 斑斓多变的釉色——河南博物院藏花釉蒜头壶(组图)

斑斓多变的釉色——河南博物院藏花釉蒜头壶(组图)

2015-04-03 14:44 文章来源:99艺术网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上述花釉瓷器最引人关注的是其斑驳陆离、变化多端的釉色装饰。在单一的釉色上增加了另一种色釉,这是简单的釉色的增加,是装饰的需要,是崭新的陶瓷装饰语言。在这之前,陶瓷器的装饰多采用刻划或拍印等方法,如水波纹、网格纹等,这是通过“减”的方法做出的胎装饰。而贴塑、堆塑等方法则是通过“加”的方法做出的胎装饰。不管是加或者减,这类瓷器釉色都是单一的,都是通过在陶瓷胎体上的装饰来表达陶瓷之美的。

陶瓷器最初通过釉色的差异来达到装饰效果的是两晋、隋唐的瓷器,青釉器物在局部采用釉下点褐或黑彩,白釉器物用釉下点黑彩的方法,例如俑类的眼睛、胡须、毛发等部位。唐代还有白釉绿彩器物,瓶类、炉类器物上有点状、带状绿彩装饰。这种装饰方法打破了单一釉色装饰器物的面貌。花釉瓷器也是通过两种釉色来装饰瓷器,与青釉点褐彩、白釉点黑彩、白釉点绿彩有相同之处,但也有创新之处,通过施釉工艺来实现。釉色形成视觉上的对比,底釉颜色较深,彩斑在底釉上自然流淌,纹样不定,变化多端。彩斑和底釉形成了图案和色彩的完美搭配,图案自然率意,色彩明亮醒目。
河南博物院收藏的以蒜头壶为代表的花釉瓷器,皆为通体施釉,腹部近足及底部露胎,这是采用蘸釉法进行施釉的效果。手持底足,将整个器物放入釉缸之中,等器物内外壁都浸到釉之后,稍作停顿再拿出,所以,这类器物的底釉普遍在器物的五分之四处。
斑釉施釉是在底釉晾干后,根据不同器物的艺术表现手法的需要,用刷、浇、画、点、淋、洒等不同的技法,把斑釉加施在底釉上。例如花釉蒜头壶,或是用画的方法将斑釉施到底釉之上,画得自由而随意。唐代花釉双系罐所示花釉双系罐则是用刷釉的技法,刷釉也很随意,多刷成大斑块之后,顺势将刷子之类的工具快速前进或转折,釉料在刷子的快速移动中有了淋淋拉拉的痕迹。前后两次施釉之后,在窑中高温焙烧时,彩斑和底釉熔、流动、浸漫,由于不同的釉料在高温下会有不同程度的膨胀,冷却时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收缩,斑釉会自然流动,其结果就是斑釉在底釉上自然流淌,其色调亦复杂多变,乳白色、月白色、蓝色、灰白色的彩斑与黑釉、黄釉、黄褐釉、茶叶末釉的底釉互相衬托,偏蓝色的彩斑使器物显得瑰丽明亮,偏白色的彩斑使器物显得温和明亮。若是单一的黑色、黑褐色甚至是茶叶末色的釉色,总是会显得沉闷,白色、蓝色的彩斑打破了单调的、没完没了的黑色,生动醒目。随意涂撒的彩斑形状各异、自然流淌,使唐代的陶瓷器充满乐趣与想象力,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唐人追求斑斓绚丽的审美风尚,也给我们留下了关于釉色对比映衬的审美享受。想一下,古板规矩的底釉与随意散漫的斑釉集于一身,深沉单调的底色与明亮多变的彩斑融为一体,人们甚至无法将其归类,只好用“花瓷”来形容,这难道不是花釉瓷器最大的魅力所在么?  

首页上一页123456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