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胡湖每天会在群中上拍5至8件当代艺术作品,艺术家具备一定知名度,作品形成了一定价格参照。其中,10万元以内的艺术品成交最为活跃。 而2014年运营的10个月时间里,交易总额为1045万元,其中拍出的最高价拍品是年轻艺术家袁远的《雨》,35.2万元落槌。《雨》的成交为胡湖带来 更大的想象空间:“网络拍卖或许并没有那么低的天花板,只要有长期的信任关系,高价拍卖也是可以完成的。”
微信拍卖看起来模式简单,但货源、客源、信誉都是壁垒。胡湖每天做的工作就是与群成员交流。平时,他会去拜访各路藏家、经纪人。维护社交平台上 的人脉资源,对胡湖这样的经营者来说至关重要。“艺术品市场就是一个圈子,是人际关系中的金钱游戏。我认为行业内部有待开发的市场已经足够大,但并不好 做。”胡湖说。同时,他也希望群里的买家能够通过“姐夫拍”中的买卖获得一定的投资回报。
与拍卖行良性互动
赵涌在线创始人赵涌曾将适合网上拍卖的艺术品特征归纳为标准化、有广泛的收藏群体以及一定的升值潜力。其中,标准化意味着鉴定门槛低、保真程度高。收藏群体大,则意味着价格不会太高。现在,这个设定依然没有被打破。
艺典中国CEO邱童表示,艺典中国目前的平均客单价是1万元,成交价低的从一元到几百元的都有,但也有300万元的成交价,“姐夫拍”里也有被 拍卖到30万元以上的艺术品。“仅仅两年前,我们还觉得卖掉一件10万美元以上的艺术品是特例,但最近我们已经成交了几件30万美元以上的作品了。同 时,1万美元以上艺术品的成交数量也有30%的攀升。”雅各布·帕布斯在接受采访时也表示。
“不论在什么时候,拍卖行都是艺术品交易圈中的明珠,不会被冲击。互联网抓住的是它覆盖不到的领域。”赵旭说。拍卖行并不是一个人人准入的场 所,其高昂的运作成本意味着他们会放弃一切一定价位以下的艺术品。而互联网作为能够以低廉成本传播信息的工具,包罗了这些艺术品的拍卖。
当代艺术收藏家林正曾经关注过很多网络艺术品交易平台,包括赵涌在线、Hihey、淘宝的艺术品频道等,也会到世界各地的拍卖行购买艺术品。对 于网络与拍卖行之间的界限,他看得颇淡:“对于有经验的藏家来说,看重的只有作品本身。只要是我喜欢的,在哪个平台我都会去‘叫几口’。但现在其实在网上 也是无漏可捡。”他也说到两种渠道之间的区别:“到现场参与拍卖能够感受到那种竞拍的氛围,你可以看到谁在出价,可以根据场上的情况做出更理智的分析。” 而在参与网络拍卖的过程中,拍卖有时是匿名的,买家无从辨别与自己竞争的人是谁,也无从识别拍场中流动的情绪。
而即便对于专注于微信拍卖的胡湖来说,这种“在场感”也是他看重的。在姐夫拍之外,他还有一个拍卖直播群,用文字直播各类重要的拍卖。“我会让很多买家看到我出现在每一场重要拍卖的现场。我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建立认同,也可以促进同行之间的交流。”胡湖说。
来源: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