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氏盘铭文
终于在上海博物馆看到了素有国之重器之誉的大盂鼎。大盂鼎高101.9厘米,口径77.8厘米,重153.5公斤。圆形,立耳,深腹,三柱足,颈及足上部饰兽面纹。造型雄浑,工艺精湛。其内壁铸有铭文19行291字,记述康王命盂管理兵戎,并赐给香酒、命服、车马及1700余名奴隶之事。铭文为研究西周奴隶制度的重要史料,也是探求西周金文书法和字形递嬗的实物资料。能零距离观赏到青铜大鼎,那是托了潘达于老人的福了。为庆贺她的百岁华诞,念旧的上海博物馆在国家文物局的大力支持下,才有了从中国国家博物馆“借”大盂鼎南下的壮举。大盂鼎和大克鼎,这两只已享寿3000多年的宝鼎和一位捐赠它们的百岁老人重新相聚,这实在是文物收藏史上演绎的一段佳话。
每件珍贵的文物都有自己坎坷曲折的命运,大盂鼎也概莫能外。
大盂鼎是西周康王时代的重量级礼器,在地下沉睡了近3000年后,于清道光年出土于陕西岐山。大盂鼎首先被当地士绅宋金鉴收藏,不久即易手于岐山县令周庚盛,此后大盂鼎又被辗转运至北京琉璃厂待售。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宋金鉴会考得中,拜翰林。为借此光宗耀祖,宋遂以白银三千两重新将大盂鼎购藏于府中。谁知好景不长,至同治年间,宋家即现中落之象。宋氏后人将大盂鼎作价七百两白银转让给陕甘总督左宗棠的僚属袁保恒。袁深知左宗棠酷爱文玩,得宝鼎后不敢专美,旋即将大盂鼎献给上司以表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