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陶瓷 > 解读釉下五彩瓷(组图)

解读釉下五彩瓷(组图)

2015-06-03 09:17 文章来源:99艺术网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醴陵黄獭嘴焦源宋朝窑址出土青瓷片
醴陵黄獭嘴焦源宋朝窑址出土青瓷片

醴陵国瓷的概念,与醴陵二十世纪初创烧世界独一无二的“釉下五彩瓷”这个重大发明有关。釉下五彩瓷是怎么回事?在其背后,又有着多少鲜为人知的秘密?

醴陵釉下五彩瓷的问世,国瓷地位的奠定,及其至上品质的形成,决非偶然。

釉下五彩瓷不只是在醴陵这方热土上诞生的神奇,也是中国陶瓷文明发展进化的趋势与归宿,是中华民族聪明智慧和创新精神的结晶。当我们悉心触摸釉下五彩瓷的时候,还会感应到历史的余温,体味出古国文明的无穷韵味。

中国陶瓷兴于汉代,盛于唐宋。尤其是东汉青釉瓷器的烧制成功,揭开了“瓷器”的第一篇章。而就在东汉,醴陵亦有了较大规模的制陶作坊。在醴陵新阳的汉陶古窑遗址中,发现有典型汉代风格的大中小方格纹和密纹陶器,甚至还有上釉的陶器,那段时期,也是醴陵置县的开始。

清代初,陶瓷发展达到历史上的又一个高峰,特别是官窑瓷器胎质细腻,色彩绚丽,釉光莹润,镂雕精工。像康熙时期的青花、五彩、红釉、天蓝;雍正、乾隆时期的粉彩,斗彩、珐琅彩以及各种颜色釉等。可以说制瓷工艺发展到这个阶段已经充分掌握了胎釉的本质和性能,能有效控制窑中的火候,可随心所欲地模仿各种器物和生物形象,无不达到乱真的程度。但以后随着社会的日渐衰落,科学技术保守落后,制瓷工艺粗制滥造,到晚清和民国初期,陶瓷质量显著下降,一些历史名窑奄奄一息。

就在中国陶瓷面临这种衰败的悲歌声中,湖南东部的醴陵,却在孕育着一个中国陶瓷的惊世创举。

首页上一页12345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