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纯(北京画院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画的传承、发展、教学和创新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事情,有一个过程。当代中国画的学习和创作过程是很长的,有多长呢?可能跟生命的长度是一样的。咱们这批学员实际上学习的时间是很短的,也是很浅的,但是方向对了,我觉得就成功了。逸真画院是一个很有生气和创造力的一个群体,从这儿可以看出何加林的教学很开放,每个人学的点都不一样,每个人有自己的面貌,有自己传承的点。所以看完整个展览之后,我觉得非常的丰富,每个人深入的点都不一样,有的是从笔墨的语言入手,有的是从他整个的形式结构、意境和对自然对象的概括入手,有的是从内在的精神把握入手,方方面面就每个学生根据自己不同的情况,有自己不同的着力点。我刚才跟一个学员讲,我觉得现在的层次是导师、自然、传统和文化是混在一起的,甚至有的是借导师的眼光和语言在观察的,这个是很正常的,因为学习的过程各有特点,有的可以从语言学习,有的可以远离导师的语言,可以借鉴和融合导师的东西,所以整个的这个阶段,我觉得要以导师的学术思想和艺术的实践为目标和榜样,学着借鉴导师的办法去观察自然,再形成自己的笔墨语言、发挥自己的个性和传达自己的感受。在下一个大的阶段,可能就逐步要摆脱导师,你必须得离开他,这时候就剩下造化和“我”,这时离导师越远越好。这时内在的因素要从画的表面来说,例如语言、痕迹、形式结构、笔墨和面貌,这个阶段是造化的过程,要特别重视自己对造对造化独特的感受,这也是我对造化的感受。
再一个阶段,我觉得就剩下“我”了,就是造化与“我”融为一体,就是以“我”来表现,无所谓像与不像,是写实还是写意,无所谓对和错,跨出来就可以了,这是艺术最高的境界,也是通过漫长的过程,长期的修炼之后才能达到的一个境界。从目前学员各自的情况来看,我觉得大家都还在这个阶段中,都还在吸收、学习的一些方法,从内到外都在吸收、融合、借鉴,但是在这个大的过程里,没有一并之法,肯定是有各有各的着力点,各有各的发挥突破点,我觉得从这20多位学员的展览作品来看都还行,都挺好的,没有特别板的,特别僵的,感觉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