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根结底,越窑衰落的真正原因应当是资源和能源问题。窑场的生产需要耗费大量的瓷石原料,尤其是越窑鼎盛时期,连匣钵等窑具都是瓷质的,且一器一匣,这大大增加了瓷土的使用量,使得后期无土可用。
此外,龙窑所费木柴数量巨大,长此以往,难以为继。据记载,唐代,每座长度在10米左右的小型越窑每次烧窑需用木柴170多挑(1挑约合50公斤,共约8.5吨),一年以烧窑10次计,用木柴约85吨。规模较大的越窑长度多在40—50米左右,消耗340—425吨木柴。如此巨大的耗柴量,必然对周边生长缓慢的松木实施大规模砍伐,而宁绍地区多属平原丘陵地带,森林面积本来就较小,制约着越窑青瓷长期大量稳定的燃料供应。这是其一。其二,我国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认为,唐宋之际正处于物候时期由第三个温暖期(公元600年到850年)向第三个寒冷期(公元850年到1200年)转变的阶段,年平均气温持续下降,不利于越窑青瓷周边森林资源的恢复。同时,江南经济的发展也加速了宁绍地区的森林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