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陶瓷 > 越窑青瓷衰落原因考辨(组图)

越窑青瓷衰落原因考辨(组图)

2015-06-10 11:26 文章来源:99艺术网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


陶瓷生产在古代说到底还是资源依赖型产业,窑场的区位选择绝大多数都是处于瓷石和森林资源丰富之地。对越窑来说,唐中晚期开始至北宋早期的鼎盛阶段,前后大概四百年不间断地消耗着有限的瓷石和木柴,使得北宋中晚期开始缺瓷少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此时的越窑就像一个既缺米又缺柴的巧妇,烧不出饭来也是再正常不过了。

目前普遍认为越窑至南宋时已停烧,但这不意味着越窑的窑业生产就此彻底销声匿迹。虽然瓷土和森林资源日益枯竭,但仍存在着一定量的瓷土和木柴以供部分窑场继续从事生产。或者有些窑场转而生产当地所需之砖瓦也是极有可能的,兼而生产一些质量较差的瓷质生活用具以及冥器,上林湖便出土有明嘉靖年间的青瓷墓志罐,说明当时的上林湖地区仍有窑场在从事生产。

最近在上虞傅家岭窑址发现有元代烧窑所留下来的部分标本(见图),带有明显的龙泉风格。出现这一现象有两种可能,一是遗留在上虞的越窑窑工按照当时社会流行趋势和大众审美观而生产的龙泉型瓷器,以满足市场需求;二是有部分来自龙泉地区的窑工迁移到了上虞,并按照他们的方式生产了一片瓷器。估计前者的可能性比较大。从遗址所得标本来看,大多瓷片胎质粗劣,且采用刮釉叠烧的方式,质量较低,当以民用为主。

首页上一页1234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