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趣闻 > 老人手抄30万字的《红高粱》被莫言文学馆收藏(图)

老人手抄30万字的《红高粱》被莫言文学馆收藏(图)

2015-07-02 10:34 文章来源:青岛日报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66岁的张家荣在莫言文学馆留影

66岁的张家荣在莫言文学馆留影

手抄本《红高粱》

手抄本《红高粱》

青报网记者 孙冰洁 文/图

66岁的张家荣在过去的一年里干了一件足够“疯狂”的事。他用了307天、29斤墨水、几十只毛笔,最终手抄完一部30万字的《红高粱》。写完 后,家人帮他把写完的卷子量了量,一共1630米。张家荣将它分成了20卷,每一卷大约100米,在其位于市北区桦川路附近的家中,几十摞卷子占满了大半 个房间。

不久前,高密的莫言文学馆负责人得知了这件事后,通知了远在北京的莫言先生,如今这一“业余”书法作品,即将入藏莫言文学馆,作为馆藏作品。

张家荣穿着一身中式马褂,蓄着长长的胡子,须发尽白,但精神矍铄,乍一看上去,颇有些仙风道骨的味道。谈到这儿,老爷子呵呵一笑,自言或许这和多年研习书法有点关系。

退休前,他是青岛某工厂的司机。从10岁开始学习书法,这一爱好持续了一生。

说起抄写《红高粱》的缘起,张家荣说,是想为抗战胜利70周年做点事。“我之前也看过不少抗日小说,老友们说可以将一部抗日题材的书籍写成书法作品展示给大家。”张家荣说,在其所看过的抗日题材小说中,莫言的《红高粱》一直烙在他的脑子里。

2014年7月7日,正值青岛盛夏,夜幕降临,人们在外消暑纳凉时,张家荣在一间狭小的房间内,铺开了宣纸,兑好墨汁,开始了《红高粱》的手抄工作。

为了找一个安静的工作环境,他另觅了一处条件简陋的小屋作为工作室,一张书桌、几摞宣纸,十几斤墨水,以及几瓶二锅头,就是写字时的全部家当。

“开始是一天写800个字,想一年之内写完,但写的过程中发现根本就写不了那么多。”一部《红高粱》逾三十万字,他起初每天一大早五六点钟起床就开始写,一直写到晚上。很快他的身体开始出现各种不适,最严重的时候,胳膊都抬不起来。

“7月8日,800字,手疼,抄至此处”。翻看着张家荣案头那本已经被翻了无数次的《红高粱》,记者不时能发现用铅笔手写的字迹,以及书中的折页。张家荣告诉记者,每完成一天的工作量,他就会做个标记,写下几句感受。

张家荣的字体,大大小小错落交杂,令人眼花缭乱,笔触时粗时细,张家荣笑言,自己是“刻意为之”。

“我是带着情绪来写的,是跟作品的情感结合在一起的,有时候读到愤怒处,字体就加粗加大,突出我当时的感受。”

为了能够更深刻地了解 《红高粱》这部作品,今年1月,张家荣自费前往莫言故里。这次走访让他有机会结识了莫言的家人,听他们讲述了高密东北乡的往事。

5月14日,对于张家荣是个特殊的日子,这一天,他写完了整部《红高粱》的最后一个字。

“我们觉得这件事表达了一个普通市民朴素的情感,对文学的憧憬、对民族抗日的关注,很令人尊敬。”在谈及收藏张家荣作品的初衷时,莫言文学馆秘书长毛维杰这样告诉记者。

得悉作品将被收藏后,老爷子在高兴之余又有些犯愁,“怎么运过去呢,别被磕着碰着了。”看着一屋子“宝贝”,张家荣感叹道。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