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编圆顶笠帽
笠帽
“笠帽”在商周时期已出现,它的发明自然与遮阳挡雨有关,大的帽檐既可以挡雨,又可在阳光炙热的时候遮阳,形制多为大檐尖顶,也有圆顶。中国古代传统的笠帽材料很多,有用竹篾、蒲草、苎麻等编制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仿其形制的多种质地的笠帽逐渐涌现,作为头上装饰,从单纯的实用性向美观发展,如朱檀墓出土的朱漆加纻胎方顶笠帽。墓中出土的宽檐笠帽有圆顶和方顶两种,质地分别是竹篾和加纻胎。其中,竹编圆顶笠帽两件,一件为圆顶,圆口,宽圆平檐;帽筒与帽檐的边缘用铁丝做骨架支撑,均为竹篾编制,分别为菱形和六边形网格状,内外髹黑漆,外裹纱布已朽尽。另一件仅余帽筒,宽圆平檐已腐朽,仅剩外圈铁丝骨架。方顶为朱漆加纻方顶笠帽,方形小平顶;帽筒分四楞,宽圆平沿;帽筒和帽檐分开制作,内侧附织物连接,现已断裂;夹纻胎,内外髹朱漆,大漆漆色艳丽。
“笠帽”这种源于民间生活中发明的具有极大实用价值的帽子,千百年来在日常生活中不论身份的高低贵贱,一直被人们广泛沿用,特别是在元、明时期,男子在日常生活中常有佩戴,戴在头顶,带系下颌处,成为一种潇洒的时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