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陶瓷 > 哥窑新发现:千古之谜乃千古奇冤(组图)

哥窑新发现:千古之谜乃千古奇冤(组图)

2015-07-30 11:32 文章来源:99艺术网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沈岳明
沈岳明

人物介绍

沈岳明,198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系,一直在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从事陶瓷窑址的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现任浙江省文物研究所书记、研究员。

7月22号,由北京市文物局和浙江省文物局联合主办的“比德尚玉”龙泉窑瓷器学术报告会在京开幕,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书记沈岳明在现场做了“十二世纪的龙泉窑”的学术报告,其中分析和界定了龙泉黒胎青瓷出现的历史和类别。随后接受了中国文物网的专访,并针对目前哥窑研究的现状,提出了有力的论证,直白表述:“哥窑成为陶瓷史上的千古之谜,简直是千古奇冤!”

一个碎片引发的迷案——哥窑与传世哥窑之分

其实,起初并没有哥窑和传世哥窑之分。1932年,故宫博物院接收清宫遗存的文物清点造册时,发现了一批造型十分规整,工艺非常精致,胎色有深褐、深灰、浅灰、土黄多种,胎体相对致密。釉色以炒米黄、灰青、青黄为主,浓淡不一,釉面上有大小不等的开片花纹的青瓷,这批青瓷在清宫记载上既没有产地又没有烧造时间记录。所以,根据当时的认识,分别被标上了“哥窑盘”、“仿哥窑盘”或题“宋哥窑粉青葵瓣口盘”、“宋哥窑粉青贯耳穿带杏叶壶”等。1936年,时任该院瓷器专门委员的郭葆昌对宫中瓷器进行了再鉴定,结果公布于《参加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出品图说》中。现在我们看到的定名基本上是依据郭氏所定的名称,年代基本都是宋代笼统言之。后来,在其他一些博物馆也有收藏的,并且把出土的、与故宫博物院之哥窑特征相似的一类器物,均称为传世哥窑。

而各大博物馆所藏之传世哥窑本就不是一个东西,他们的情况非常复杂。冯先铭先生认为:“在传世的不少‘哥窑’瓷器中有南宋时期作品,其中有些是属于元代的作品。从产地说,也恐非一个瓷窑的出品。”汪庆正先生则更直接地指出:“宋哥窑是否存在,要作进一步的深入研究。然而,我们过去把传世哥窑都定在宋代,是肯定有问题的。”把表面特征看似相类实内涵各异的器物,硬凑在一起,作为一个标准来对待,本就缺乏科学的态度。其实古人是分的很清楚的,清宫档案中,把真正的宋哥窑叫哥窑,把元代仿的叫哥窑型,把明清仿的叫仿哥釉或哥釉、仿哥窑等。

1956年,周恩来总理说要恢复古代的名窑,第一个就是恢复龙泉窑。在此之前,学界一直把龙泉出土的黑胎青瓷归属于哥窑。在后来的挖掘取样中,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对故宫博物院提供的所谓的“哥窑”瓷片进行了成分分析,发现与龙泉出土的黑胎青瓷的成分并不一致,所以也就有了“哥窑”与“传世哥窑”之分。

然而沈岳明认为,故宫传世哥窑的分类存在很大的问题,并且仅凭一片碎片进而否定了龙泉黒胎的哥窑性质过于草率。一方面,故宫的传世哥窑属于不同的年代,初步判断有宋代、元代甚至更晚的,有米黄的、粉青的、油灰的、青黄色等,如果根据不同年代的瓷器去寻找一个窑口,并不现实。其次,将其判定分类成为哥窑的特征“金丝铁线”也并不尽科学合理,因为“金丝铁线”这个特征清代也只有《南窑笔记》曾涉及过,真正应用于哥窑是解放后,明代和民国并没有文献记载,一直流传下来的哥窑特征,应该是“紫口铁足”。另一方面,故宫博物院提供的哥窑碎片,是孙瀛洲先生从市场上淘回来的一片他认为的所谓的“哥窑”瓷器碎片。这就具有了很大的偶然性。再则,同样一组数据,不同的专家也会产生不同的观点,碎片检验后,就有一些专家认为是江西的,也有一些认为是河南的。这一化验结果发表后,在国内外陶瓷界引起很大震动,以至于各大博物馆将原来所藏之哥窑纷纷改名为“传世哥窑”。此后研究者多以此为据论述哥窑,因而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诸如过去的“元代说”、“明代说”再起,致使宋哥窑传世品的历史价值和经济价值有所降低,并由此而导致新的认识混乱。另外,根据化验结果所指,在江西省景德镇一带寻踪觅迹,始终未见类似的宋、元之器。而按《格古要论》所提碎器窑同于哥窑的开片,《陶说》关于江西省吉州窑烧碎器之说,顺藤去摸瓜亦无所获,从此哥窑就成了一桩悬案。

沈岳明说,传世哥窑就像一个大杂烩,只是当时给某些瓷器的一个定义、分类。所以,以传世哥窑来研究哥窑,肯定有问题。传世哥窑并不能代表哥窑,最多算是哥窑的一部分。所以研究哥窑,一定要把两者概念分开。

首页上一页12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