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首壶,因鸡首状壶嘴而得名,又名鸡头壶、天鸡壶。鸡首壶作为一种独特的壶式,最早出现于三国末年,流行于魏晋南北朝至隋,到唐代,鸡首壶逐渐被新出现的执壶所替代,慢慢淡出历史舞台。
西晋的鸡首壶是由盘口壶演变而来,以小件为主,多在小盘口壶肩部对称地贴鸡首与鸡尾。造型简单,容量小,鸡首实心,不通壶腹,不能用于倾注。这是鸡首壶发展的早期阶段,在日常生活中,鸡首壶主要用于装饰。
到东晋时期,鸡首壶已向实用功能转化,器形相对比较高大丰满。壶颈部比西晋时要高,鸡尾演变成弧形柄。鸡首由装饰性的实心变为张嘴空心,下面有颈,与壶腹相通,可以出水,鸡冠加高竖挺,双目圆睁。壶柄上端与盘口粘接,下端装在肩部,高于壶口。颈部细长,在使用时可以直接用手持颈部倒酒。据深圳宝雅艺术专家赵先生分析,鸡首壶的这种演变与我国魏晋时期的酒文化有关,东晋以后,鸡首壶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实用壶。
东晋黑釉鸡首壶
南北朝时代,鸡首壶已经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器,因此它的制作已趋于规范。器形进一步向修长方向发展,变得苗条秀气。鸡首部分鸡冠高耸,做打鸣状,盘口增高,重心向下移从而增加了平稳性,鸡嘴依旧与腹部相通,有孔,能倒水。值得注意的是,南朝时期出现了龙柄和莲瓣装饰,这在工艺上是很大的进步,同时也给鸡首壶增加了一些宗教色彩。无论从工艺、纹饰还是实用性等方面,鸡首壶在南北朝时期均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发展趋于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