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市博物馆有一座十一面观音造像,本为天水水月寺的传世品。水月寺本为陇右名刹,据传创建于隋初,重建于唐会昌元年(841年),“文革”破四旧时从大殿墙角下出土了这尊十一面观音鎏金铜造像,疑为唐武宗灭佛时所埋。该造像高81厘米,造像分上下两层,下层为四层七宝台,上层为十一面观音立像(见图1)。整件造像由青铜铸造,浑身鎏金,显得高贵典雅。菩萨头戴天冠,生六臂十一面。以前误以为其十一面呈3、4、1、2、1排列,其中9个菩萨头像分4层布于主面的天冠之上(见图2、图3)。最近笔者在认真观察的基础上对照相关经典发现,该尊造像的头像排列并非如此。正面能看见的菩萨头像共分4层排列,第一层中央为主面,其左右耳际各有一面,共三面。第二层共四面。在第二层和第三层之间是主面宝冠中的阿弥陀佛结跏趺坐像,此尊应不在十一面之列。第四层有2面。第五层有1面。因此,该造像正面能直观看见的面相排列为3、4、2、1,共十面,和十一面之数有差。但观其背面我们可发现,菩萨背面有隼突出,应是插背光所用,可惜背光不存。在其主面的头正后方,有一不规则方孔,似为裝藏之处,方孔的缺块大小正好可置一个小菩萨面,由此推测,此处应该还有一面。无论是《十一面观音神咒》,还是《十一面观音神咒心经》,其对十一面观音面相排列的记载其实出入不大,即“其像作十一面。当前三面作慈悲相。左边三面作嗔怒相。右边三面作白牙上出相。当后一面作暴恶大笑相。顶上一面作佛面像。”由此可知,观音当后应该有一“暴恶大笑”面,这与此造像的形制不谋而合。所以,该十一面观音造像的面相排列应该是4、4、2、1,共计十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