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石具有“天划神镂之巧,嵌空玲珑之致”的艺术形象
赏石与室
明中后期,逐渐形成了崇尚自然的审美观。赏石已经成为文人宅院中的重要陈设,逐渐成为体现主人的生活品位和审美意趣的重要表征。形体较大而奇特者用于造园,形体较小的赏石则作为案头清供,复以诗记之,以文颂之,营造了浓厚的人文色彩。
体量稍大的立峰赏石,常置于园囿之中。如陈继儒《小窗幽记》中所描述:“净几明窗,一轴画,一囊琴,一只鹤,一瓯茶,一炉香,一部法帖;小园幽径,几丛花,几群鸟,几区亭,几拳石,几池水,几片闲云。花前无烛,松叶堪燃;石畔欲眠,琴囊可枕。”一幅怡然自得的生活场景,雅趣盎然。又如,陈洪绶和华岩所绘《西园雅集图》中,在园林中的一石案上,有各种文房用具以及立于平底混壁底座之上的奇石,呈现当时文人的生活雅趣,从而获得精神上的超越与提升。
“小而奇巧者”的横峰赏石,平底横列的形态占地小又较为稳定,多置于几案之上,多用做研山或笔山,以四大名石居多。明代高濂《高子书斋说》中对赏石的陈设有着详细的记录,“书斋宜明净,不可太敞……上用小石盆一,或灵壁应石,将乐石,昆山石,大不过五六寸,而天然奇怪,透漏瘦削,无斧凿痕者为佳。”另有“研山”,也称为“砚山”,是一种天然形成峰峦的奇石,在山麓底部琢平可受水磨墨,既可作文房清供之用,又是临池染翰之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