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石本身不经修饰,让人获得精神层面上的美的享受1
石与石性
赏石种类繁多,历史上,有众多的石谱著作,以及大量的石图手卷和册页,为我们认识赏石形象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宋代杜绾《素园石谱》记录就十分详实:山玄肤、永宁石、研山等,多呈现为横列、连绵的山脉并具有平坦的底部;灵璧石、常山石有孤立的山峰,显得格外秀拔;湖口石、临安石则遍布孔洞、涡穴,起伏多变;拳石,壮如双拳并列;还有昆山石、石丈则有束腰状,婀娜多姿……从史料记载上看,以灵璧石、太湖石、昆石、英石最为名贵,具有“天划神镂之巧,嵌空玲珑之致”的艺术特点。
其中,灵璧石以黑色最具观赏性。观之,其色如墨;击之,其声如磬。宋元两代,常作“研山之石”。宋蔡绦 《铁围山丛谈》卷五讲到:“江南李氏后主,宝一研山,径长尺逾咫,前耸三十六峯,皆大如手指,左右则两阜坡陀,而中凿为研。”较著名的研山从史料看有两件,一件为“灵璧研山”,另一件则为“苍雪堂研山”。这两件石头:“仅足盈握,窈窕窊隆,盘屈秀微,有君子含德之容”,让人叹为观止。
除了赏石本身的形态,还会根据不同石质和体貌,配以各色底座,全面展现了层次丰富的艺术特色。从绘画到版画资料所见的资料上看,这种做法到明代已经十分流行。这一时期,大多数的小型赏石底座无纹饰,甚至为光素造型。但总体风格倾向于端庄、儒雅、拘谨、超脱、空灵的写意性,怪异性有所减弱。比如:明代金忠、车应魁编撰的《瑞世良英》中,“荐贤莫喻”段所绘笔架山为条形无圭脚台座。明代杨尔曾撰《图绘宗彝》所绘赏石有桌形台座。明代文伯仁《南溪草堂图》所绘湖石矗立在圆形须弥座上……诸如此类的例子不在少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