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年益寿大宜子孙”锦鸡鸣枕。
正在闭馆改造的中国丝博馆昨天开了发布会
“丝路之绸”大展月中开始,借地西湖博物馆
本报记者 马黎
昨天,记者在中国丝绸博物馆参加了一个新闻发布会——消息灵通的你要问了:中国丝博馆不是正在闭馆改造,怎么还有展览?
没错,一个月前,馆里因为改扩建的需要,正式闭馆改造,初定于明年7月1日重新开馆。但是,原来计划好的一个展览不能“放鸽子”,这就是“丝路之绸:起源、传播与交流”大展,将于9月15日开展。
当然,展览不会在丝博馆举行,中国美院斜对面的西湖博物馆,离丝博馆只有两站路,将友情提供场地。
丝绸之路还是丝路之绸
一看题目,你应该猜到展览跟丝绸之路有关。但再仔细一看——丝路之绸?怎么不是丝绸之路?难道写错了?
“每次我一写这个标题,大家都以为我弄错了,还很认真得给我改过来。”中国丝博馆馆长赵丰说,这个说法在国内,还是他第一个叫出来的,“丝绸之路,说的是这条路,但是丝路之绸,重点在这条路上的丝绸。”
所以,这个展览里,你能看到中国丝绸之路的主要通道上考古发掘出的各种丝绸文物,这条路上生活的人们,总是在动脑筋,要用丝织出各种潮品。
大家都知道,能穿上丝绸,说明你蛮有品味,档次很高的,古人也是这样。策展人之一、丝博馆保管部副主任徐铮说,像汉代的老百姓平时不太会用丝绸,穿麻布比较多,元明人则穿棉布。如果要用,丝绸也分高级和普通,绢就比较一般,锦和刺绣,就算“高级定制”了。
民族风的扎染
甘肃玉门关一带出土了一件紫缬(音xié)襦。缬,说白了就是扎染,襦,长不过膝的短上衣,底色是紫的。这件丝绸扎染,是目前看到有年份记载的最早的一件扎染,是公元四世纪晚期。看来,主人很潮,民族风或许从他这里开始流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