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4 顾恺之《女史箴图》,女史跪坐席上。
“端膝”:坐到床有膝痕
从孝堂山及武梁祠的图像可知,卑者坐的时候有跪坐、跪拜,同时要将尻下放,类似于日本人的正坐。而尊者有时能看到盘腿坐姿,当然也有日本人那样的正坐。在古代中国,这种盘腿坐并没有找到一个相应的名称,可以认为是踞的一种,只是尻着席这一点有所不同。这也可以视同为日本人的正坐,跪的一种,即“跪”或“跽”属于表达一时的恭敬,或不久就可以将尻放下,恢复自然的姿势。因此,对恭敬的人们要保持这样的姿势,刚才引用的《后汉书·郭林宗传》“容独危坐愈恭”的“危坐”就属于这种意思。《后汉书·郭躬传》“桓帝時,汝南有陈伯敬者,行必矩步,坐必端膝。”这里的“端膝”估计就是盘腿坐。
记述特别明了的是《后汉书·向栩传》:常于灶北坐板床上,如是积久,板乃有膝踝足指之处。裴注《三国志·魏志·管宁传》引自《高士传》:“管宁自越海及归,常坐一木榻,积五十余年,未尝箕股,其榻上当膝处皆穿。”这里说的也是盘腿坐。可是,在《增订汉魏丛书·高士传》里记载,将“箕股”记述为“箕踞”。
另外,《晋书·卷六六·陶侃传》有“终日敛膝危坐”。《梁书·卷二三·长沙嗣王业传》讲述其弟萧藻的为人时:“藻性恬静,独处一室,床有膝痕”。这些都可以说明在古代中国,这是一种正式的坐姿(图4、图5)。
《周书·卷二三·苏绰传》:“遂留绰至夜[6],问以治道。太祖卧而听之。绰于是指陈帝王之道, 兼述申韩之要。太祖乃起,整衣危坐。不觉膝之前席,语遂达曙不厌。”
席是床上的铺垫物,《史记》中尉他听见陆贾的说教后“蹶然起坐”,这里的“坐”,同样可以理解为正式的坐姿。《孝经》“仲尼凥”的“凥”也可以这样理解。这种坐姿也影响到久远的后世,甚至这种遗风体现在清代椅子的坐姿上。如王鸣盛的《十七史商榷·卷二四·箕踞》记载:今人虽不席地,而北方多用床上坐,谓之盘膝坐,此尚合古礼,不伸脚,若南人皆坐交椅,背及两手皆有倚,无不伸脚者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