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纹”原是流传于藏传佛教地区的八种宝物图案,深受藏族僧俗的喜爱。“八宝纹”又有“八吉祥”、“吉祥八宝”、“藏八仙”等多种名称,由八种宝物构成,分别是盘肠、莲花、宝伞、海螺、金轮、华盖、宝罐、金鱼,简称为轮、螺、伞、盖、花、罐、鱼、肠。自元代始流传入内地,并在元明清时期得到广泛传播,在工艺美术中格外风行,并成为瓷器装饰中的重要图案之一。
图一:南京博物院藏清干隆斗彩八宝纹盘
一、瓷上“八宝纹”装饰源流概说
由于元代统治者对藏传佛教的大力推崇,“八宝纹”在元代时即已向内地广泛传播,并开始出现在瓷器装饰中。元代龙泉窑青瓷、景德镇枢府瓷、青白瓷、青花瓷中均能见到为数较多的“八宝纹”装饰,尤以元青花“八宝纹”为典型,集中代表着元代瓷上“八宝纹”的艺术水平。元青花“八宝纹”最流行的式样为装饰于变形莲瓣中并形成一圈,形成俗称“八大码”的装饰形式。元代其他种类的瓷上“八宝纹”则多以印花的形式出现,纹饰常显不清晰。
明代时,瓷上“八宝纹”装饰更为流行,主要出现在青花瓷中,分布极为广泛。明代早期永乐、宣德时,宫廷出于馈赠藏族上层人士的目的,御窑厂生产了大量装饰有“八宝纹”的青花瓷,精致美观,而在民窑中,“八宝纹”则绘制草率。明代中期时,青花“八宝纹”依然盛行,与明早期永乐、宣德的靓丽风格相比,此期风格明显趋于淡雅轻盈。经过明中期过渡以后,进入明晚期时,官窑“八宝纹”绘制水平下滑,而民窑“八宝纹”数量激增,质量也得到很大提高,成为“八宝纹”的主体,并大量地与各种其他传统纹饰相组合,形式多样丰富且活泼生动,为清代“八宝纹”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清代时,藏传佛教被尊为国教,受此影响,瓷上“八宝纹”装饰极为常见,无论是官窑和民窑均大量制作,并且显示出非常高的技艺水平。清代瓷上“八宝纹”装饰形式多样,元明时期即已有的青花“八宝纹”仍大量制作,至康熙时期,五彩“八宝纹”兴起,并成为雍乾时期粉彩“八宝纹”兴盛的基础。雍乾时期,随粉彩的成熟,“八宝纹”在粉彩瓷上大放异彩,并成为清代瓷上“八宝纹”的主要装饰形式,形成典型的清代瓷上“八宝纹”艺术风格。清代还出现了雕塑瓷形式的“八宝”,是模仿藏传佛教“八宝”金属法器而制作,多以粉彩为饰,并施以金彩,富丽堂皇、精美绝伦,成组地供奉于佛堂之中,如紫禁城“梵华楼”中即供奉有一大一小两组“八宝”粉彩瓷雕塑法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