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茫的湖南之行——屈原、杜甫
屈原开创了诗歌的时代。他既是“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也是心怀抱负的政治家。他主张对内举贤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后因遭贵族排挤,被流放沅湘流域。公元前278年,秦国再次攻楚,占领郢都,楚顷襄王被迫迁都于陈(今河南淮阳)。消息传来,屈原重返郢都的希望彻底破灭,于是作诗篇《怀沙》,再次抒发忠贞爱国的情怀和“受命不迁”的崇高志节,倾诉了郁积于心头的苦闷,然后投汨罗江而死。终年62岁。
杜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在湖南的两年(768年冬到770年冬),也是他生命的最后两年。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年),杜甫思乡心切,乘舟出峡,年底漂泊到湖南岳阳,一直住在船上。由于生活困难,不但不能北归,还被迫更往南行。大历四年正月,由岳阳到潭州(长沙),又由潭州到衡州(衡阳),复折回潭州。唐代宗大历五年(770年),臧玠在潭州作乱,杜甫又逃往衡州,原打算再往郴州投靠舅父崔湋,但行到耒阳,遇江水暴涨,只得停泊方田驿,五天没吃到东西,幸亏县令聂某派人送来酒肉而得救。后来杜甫由耒阳到郴州,需逆流而上二百多里,这时洪水又未退,杜甫原一心要北归,这时便改变计划,顺流而下,折回潭州。大历五年冬,杜甫在由潭州往岳阳的一条小船上去世。时年五十九岁。
点赞湘人性格与情怀——范仲淹
范仲淹是北宋最有文采的政治家,又是最懂谋略与改革的诗人。他未曾亲自到过岳阳楼,但是他的传世名作《岳阳楼记》中输出的“价值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名晓天下,点赞湘人性格和情怀。
《岳阳楼记》是范仲淹应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之请,于北宋庆历六年(1046年)九月十五日为重修岳阳楼写的。文章通过对洞庭湖的侧面描写衬托岳阳楼。滕子京是被诬陷擅自动用官钱而被贬的,范仲淹正是借作记之机,含蓄规劝他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情怀和乐观精神感染老友。
最早给湖南“打广告”——陆游
陆游应该是最早给湖南“打广告”的“形象代言人”。他在《偶读旧稿有感》中有“文字尘埃我自知,向来诸老误相期。挥毫当得江山助,不到潇湘岂有诗?”的千古名句,是对湖南的超级点赞。奇山异水如诗如画,写意锦绣潇湘。他不但高度赞扬了潇湘山水的美丽,而且总结了历代诗人成功的秘诀,提出了文学创作应该深入实际、反映现实的理论。
折服于湘人与湘景——黄庭坚
黄庭坚早年拜学于苏轼。又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崇宁三年(1104),黄庭坚在赴宜州贬所途中,船经永州,在永州盘桓了较长一段时间,先后游览了祁阳浯溪、零陵朝阳岩、澹岩等地,并在这些地方留下了诸多遗迹。黄庭坚到永州城后,先到愚溪凭吊柳宗元,对柳宗元以愚命溪发出深深的感慨。然后又游览朝阳岩,读元结的《朝阳岩铭》,对朝阳岩的景物大加赞赏,认为该岩风光有如仙境。在游历后,黄庭坚写下了《游朝阳岩》诗。
作品中频现湖南元素——郭沫若
郭沫若的作品,很多都提到了湖南。1911年,郭沫若的同学、挚友、本家亲戚吴祸遨到湖南避难途中丧生,他悲痛不已,连续写了八首诗,诗中采用了衡阳归雁的旧说、桃花源避兵的故事,以及屈子沉江、贾生悲世不遇和吊屈原的事迹,说明郭沫若对湖南的历史掌故比较熟悉。